中國證券報 2014-08-08 08:46:34
在大盤逐漸走強之際,產業資本的動向牽動著股市神經。據券商機構統計,7月以來嗅覺靈敏的產業資本增減持動作頻繁,其中減持金額略有上升,增持金額略有下降,創業板減持金額環比降幅較大。
業內人士認為,眼下產業資本存在低位代持、高位套現的強烈沖動,而部分海外資金也通過資本掮客進駐A股。在一級市場,產業資本紛紛舉牌上市公司,踐行“股東積極主義”的資本大鱷開始尋求上市公司治理權,產業資本的話語權在逐步增強。同時,不少神秘控制人通過上市公司資產置換等方式打造新的“資本派系”,各種股權交易、市值管理手段舉不勝舉,為A股市場的行情演繹埋下伏筆。
低位減持暗藏套利玄機
近期,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動下,A股行情呈現走暖跡象,藍籌股、周期股等漲幅明顯,部分主板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高管增持公司股份,提升市場看多人氣。另一方面,由于創業板行情見頂風險加劇,大股東和高管的減持動作也日益增多,減持額度不斷加大,與主板市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統計顯示,7月以來,產業資本對72家公司進行增持,合計增持20.88億股,折合市值約121.87億元,其中主板股票成為產業資本增持的主要目標,增持品種從銀行、地產擴散至鋼鐵、機械、電力、家電等藍籌股。與此同時,創業板的產業資本減持額度卻在不斷加大,累計共有55筆次大股東減持和78筆次高管減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醫藥、軍工等板塊受市場各路資金追捧同時,不少股價漲幅驚人的個股卻頻頻遭遇大股東減持,多只股票減持市值達1億元以上。與此同時,在部分上市公司業績穩定的情形下,產業資本依然大量減持出逃,并且出現二級市場股價較低仍遭遇減持的情況,令投資者難以捉摸。興業證券(601377)研報顯示,2014年7月減持金額為77.18億元,比6月的65.53億元略有上升。7月最后一周減持公司數為22家,此前兩周分別為21、15家次,減持家數有所上升。
券商分析人士認為,產業資本往往是一個比二級市場投資者更了解上市公司發展情況和未來業績的群體,其增減持動向代表未來行情和產業發展的動向。盡管在公司層面,產業資本利用股價上漲進行套現是由于上市公司產業戰略布局和企業發展補充資金的需要,股價上漲高位減持無可厚非,但產業資本出逃無疑也會形成市場資金失衡格局,并可能發出悲觀信號,令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產業發展前景產生疑慮。
除了融資需求之外,大量產業資本出逃可能隱藏“低賣高買”動機,股價低位頻繁換手背后,是資本方為未來上漲做市值管理布下的“棋局”。據熟悉市場資本運作的人士透露,不少上市公司股票在大股東減持之后,反而漲勢明顯,其主要的運作邏輯就是通過“低位減持代持”來獲得股價未來上漲的超額收益。“每一輪產業資本的出逃都可以看到這類低位換手的減持模式,目的可能在于為將來減持做避稅準備。通常而言,大小非在低位減持股票后可以將所得稅降至較低水平,減持后股份會由另一個關聯賬戶代持,減持者可間接控制該賬戶然后做市值管理,等股價上漲后再度高位拋出。”
另有私募人士表示,大小非減持的潛規則比較多,主要在于減持股東、中間經紀人、游資等在內的資本各方的互相配合。比如讓減持股東和接盤方先達成一個固定價格的轉讓協議,之后再宣布減持、釋放利好、拉抬股價等,實際減持價格最終高出的部分就歸資金運作方所有。業內人士認為,市場行情漸起之際,這類減持模式往往會夾雜其中,并演變成更多資金方參與的鏈條,最終由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接盤。
大股東定增強化話語權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頻頻發布定增公告,希望通過引入產業資本,以解決資金不足的狀況。在這期間,不少資本大佬旗下的產業投資基金和上市公司高管成為定向增發的認購主力。實際上,隨著大盤的企穩,代表產業資本動向的大股東或高管包銷上市公司定增的案例也日益增多。為擴大話語權,產業資本在逐利套現之外,也在積極踐行“股東積極主義”的控制權投資模式,通過舉牌來尋求上市公司的股東治理,以公開合理的規則程序來獲得超額資本收益。
從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定增方案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新模式,即產業資本通過低位減持之后再承包所有定增,其中的運作方式值得玩味。8月3日,浙江嘉興某緊固件行業的上市公司推出定增方案,其大股東將全額認購所有增發股。而據資料顯示,自今年2月17日以來,該大股東已累計減持上市公司股票達22次,其中20次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兩次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合計減持15.86%股份。粗略統計,前述減持均價為每股7.38元,低于此次非公開股票的發行價每股8.11元。在資本運作方的眼中,先通過減持獲得資金,再通過定增讓大股東折價買進股票,這種操作模式無疑也是產業資本進行套利的方式之一。
與此同時,不少由資本大佬帶領的產業投資基金也開始在上市公司定增方案中日漸活躍。6月5日,伊利股份(600887)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畜牧公司計劃引入馬云旗下云峰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等產業投資基金向畜牧公司以現金方式增資。而據華數傳媒(000156)此前對外公開定增預案顯示,馬云、史玉柱實際控股的云溪投資斥資65.36億元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2.87億股,占發行完成后華數傳媒股份總數的20%。
分析人士指出,以大股東和高管為代表的產業資本軍團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其實也是對所看好行業進行合理的投資。隨著對上市公司話語權的加強,產業資本的介入將逐步滲透到上市公司后續的管理決策,對A股二級市場帶來更大的影響。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共有495家上市公司發布定向增發預案,絕大多數公司的定增對象是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擬購資產的股東,或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其中有217家上市公司面向大股東、大股東關聯方及境內自然人,還有一部分是上市公司高管。
深圳某位接觸產業投資基金的人士分析,當前并購市場日漸活躍,不少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正在加速行業內的資源整合和市場布局,引入產業基金的動力較強。“目前上市公司股價在市場上尚處于低位,定向增發相對價格較低,這正符合產業資本的買入要求,越便宜越好,刺激產業資本加速進場。加上有資本大佬的介入,上市公司的定增概念也會受到二級市場的關注,其股價也有所表現。”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不少處于價值洼地的上市公司也成為產業資本的舉牌熱門,徽商銀行、金地集團(600383)、金融街(000402)等企業相繼上演了股權爭奪大戰,通過增持股份舉牌上市公司,也逐漸成為產業資本的擴張手段,而相關舉牌概念股股價則無一例外出現大漲。華泰證券(601688)分析師認為,產業資本舉牌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產業資本擴張需要,另一種則是通過舉牌實現借殼上市。而在市場資金方看來,越來越多的產業資金加入舉牌大戰,也是刺激上市公司股價大漲的直接因素,外圍投資者可以遵循產業資本投資路徑尋找投資標的。
資本派系玩轉股權游戲
無論是低位減持代持,還是舉牌爭奪上市公司話語權,在產業與資本的糾葛之間,可以隱約看到資本派系力量暗藏其中。圍繞對上市公司產業拓展的資本市場資金布局,資本系江湖中的大佬們利用手中的人脈圈子,通過多重股權安排、鏈條式的融資杠桿以及二級市場資本操作,來打造自身的集團大版圖,進而深刻影響著產業發展和資本市場的波動,也為未來A股行情的演繹埋下伏筆。
近段時間,被市場稱之為“鵬欣系”的產業資本動作引來市場高度關注。根據近期公告,國中水務(600187)、鵬欣資源(600490)、大康牧業(002505)3家上市公司陸續推出募資規模分別為10.99億元、38億元、25.1億元的定增計劃,鵬欣集團及其實際控制人分別出資認購相關股份。而去年鵬欣集團通過參與大康牧業的50億元定增計劃順利成為大康牧業的實際控制人。有市場人士分析,鵬欣系的資本運作軌跡相對比較清晰,一方面通過不斷收購熱門資產來壯大自身體系;另一方面則通過旗下掌控的上市公司反復增發、除權、再增發等模式,一步步加注籌碼,擴大影響力,同時也抬升了上市公司股價,做大了市值。
在A股市場中,類似鵬欣系的產業資本運作力量非常多見,而且日益形成分割上市公司利益盤的核心力量。據了解,諸如“當代系”、“硅谷系”、“梧桐系”、“恒康系”等已成為當下A股市場上新涌現的一批資本勢力,這些層出不窮的資本派系通過反復不斷地資本運作,將產業的枝蔓蔓延至文化、金融、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在上市企業的擴張、重生或轉型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少業績較差的ST公司面臨退市危機之際,常常會遇到實力雄厚的資本派系援助,在被接盤之后進行迅速的資產整合而重新獲得市場認可。深圳某私募人士指出,不少上市公司雖然瀕臨破產邊緣,但債務關系簡單,大資金接手后通過資產注入的方式進行運作,既幫助原企業完成產業轉型,也避免了控制人在股權交易中可能出現的違規嫌疑,進而完成產業資本的布局。不過,這些嫻熟運用各類操作平臺的資本派系,往往通過操盤手、資本中介、私募投資資金以及隱形的內部人鏈條,來進行上市公司的資產置換、殼資源的倒賣以及維護股價的市值管理,成功歸攏來自資本市場龐大的資金,其中不乏圈錢、財務造假等灰色空間的滋生,因而始終受到監管層和市場的警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