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9 02:42:57
近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了一份 《建立農民工市民化促進機制的研究與思考》的調研報告,指出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等問題依然突出。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近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了一份 《建立農民工市民化促進機制的研究與思考》的調研報告,指出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等問題依然突出。
盡管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的意愿較為強烈,但以河南商丘農村轉移就業人口為樣本的調查顯示,只有11.2萬人在城鎮落戶居住,僅占全部轉移就業人口的4.9%。農民工進城落戶積極性不高。
調研報告指出,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會阻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因此,需要立足國情,借鑒經驗,走出四化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農民工選擇城市生活比例高/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在河南的調研發現,80.1%的在城鎮務工農業轉移勞動力都愿意成為城鎮居民從而享受“城市生活”,但在城鎮落戶的積極性并不高,就戶籍選擇而言,他們更愿意保留農村戶口、保留農地。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發布的一份調查數據也顯示:全國超過70%的農民工不愿回鄉就業,而愿留在城鎮里生活,如果一定要回鄉生活,超過80%的農民工仍然會選擇城市生活,他們分別選擇回到家鄉的城鎮、縣城乃至省會城市,愿意回鄉村生活的只有20.2%。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主任李強告訴記者,“相比鄉村,城市生活具有綜合優勢,尤其是農村的年輕人,對城市生活的需求十分強烈。”
但發生在河南的“農民工城鎮落戶的積極性并不高”現象不是孤例。
以在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打工的河北籍小伙小閆為例,他工作在北京,戶籍在河北永清,家里有十幾畝地,父親和弟弟還在種地。
年輕的小閆十分關心時事,也十分明確自己的未來,“在北京打幾年工,摸清蔬菜生意的門道,攢些錢就回家創業,現在國家對農業這么支持,我肯定不會放棄我的農村戶口的,我以后也要向家庭農場或合作社的方向發展,”雖然提到要回鄉創業,“但是生意肯定還是要在北京做的,城市里渠道多信息廣。”
他還對記者表示,“身邊抱有這樣想法的人很多。”
城市生活保障還不夠充分/
勞動經濟學專家、對外經貿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李長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農民的農業收入年年提高,各種惠農政策、農業補貼的力度也在加大,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逆城市化,農民會做出現實判斷,認為保持農村戶籍和土地,會比改變為市民戶口得到更多好處。”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的問卷調查表明,僅有21.1%的農戶愿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交還集體或轉讓他人。
調研報告還指出,受惠農政策影響,農業戶口在局部利益上優勢明顯,導致農民愿意在城市居住,但仍希望保留農村戶口和承包地。在產業集聚區就業的部分農民工,農轉非的意愿不強,出現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現象。
另外,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較低以及使用權轉讓受限致使轉讓價格較低,導致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城鎮但不愿意放棄農村宅基地。
調研報告認為,因收入不穩定,進城住房成本過高,使得部分農民工游離于城鄉之間,出現了“半城市化”現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53.5%的在城市農業轉移人口認為市民化的最大障礙是收入低或不穩定,43.6%的在城市務工農業轉移人口認為市民化的最大障礙是買不起住房。
亟須取消城鄉身份差別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撰文指出,“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講,不應該讓上億的人口把青春獻給城市,把養老負擔再甩給農村。因此,從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調整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要真正打開城門,以包容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接納農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轉為城市居民。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提議,應該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創新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機制。
調查報告中特別提到,要“改革附加在戶籍上的就業、社保、教育等功能,讓農民與市民真正享有同等待遇,”對縣城和中心鎮周邊、產業集聚區成建制地轉移為非農業人口的,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繼續保留宅基地、承包地及農房的收益權和使用權,允許其每年自愿選擇城市社保或農村社保。
韓長賦指出,當前要著力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工資、社保、居住、子女上學等現實問題,而長遠來看,最終要逐步取消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城鄉居民身份差別,農村改革最終將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同權同待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