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2 01:17:2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在停牌10天后,國興地產(000838,SZ)宣布控股權易主,接盤者是重慶財信地產集團(以下簡稱財信地產)。在當前房企再融資蠢蠢欲動之際,一時輿論嘩然。
實際上,財信地產的母公司重慶財信企業集團早在3年前就已布局國興地產,并成其第二大股東。國興地產業績乏善可陳,一度險遭退市,目前旗下僅有一個在售項目,今年上半年再次預虧。
多位房地產資深人士表示,財信地產很可能是想借殼上市。昨日(8月21日),財信地產董事長鮮先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不方便說這個,過一段時間再聊。
業內稱國興地產已成空殼/
8月16日,國興地產第一大股東北京融達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融達)與第二大股東重慶財信企業集團分別向財信地產轉讓1810萬股、3602萬股的股權,轉讓價9.2元/股。交易之后,財信地產成為國興地產第一大股東,控股比例為29.9%。
在重慶企業圈子里,“財信系”有點低調,受輿論關注不高。不過,隨著國興地產易主,“財信系”浮出水面。
中房信重慶機構分析師龐伶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財信企業集團是重慶本土企業,最初主要從事市政方面建設,同時也涉足投融資業務,而這幾年房地產業務也逐步擴張。財信地產正是其開展地產業務的核心子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擁有國家房地產開發一級資質,其業務涉及土地整理、項目開發、物業管理。
2010年底,財信企業集團悄然成為國興地產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達19.9%,但這筆股權正是國興地產的大股東北京融達向財信企業集團轉讓的股權,對于轉讓股權的原因,公告未做任何解釋。
國興地產前身為西南化機,1997年6月上市,后更名藍星石化。2007年,以非房地產為主業的北京融達入主,并將旗下房地產注入。此后,由于國內房地產調控加碼,北京融達開發經驗不足,國興地產項目陷于停滯,業務空轉,2010至2011年連續虧損。
國興地產在去年年報中稱,截至去年底,國興地產可開發和正開發項目均僅有重慶國興置業旗下的“國興北岸江山”一個項目,目前土地儲備較少。此外,該公司募集資金也存在較大難度。而前不久,國興地產又宣布上半年業績預虧965萬元。
重慶一不愿具名的房地產觀察人士向記者表示,國興地產基本上已是一個空殼公司,財信地產入主肯定是要為借殼上市做準備的,雖然財信地產旗下項目不多,但其母公司背景深厚,也很看重地產板塊。
多家房企暗戰重慶市場/
在當前重慶東銀集團迪馬股份重組、四川藍光集團重組迪康藥業等背景下,“財信系”重組國興地產并不新鮮。
在重慶地產圈,除了龍湖幾年前快速突圍并躋身國內房企第一梯隊之外,其他房企由于樓市調控與融資等影響多少局限在重慶,本土房企呈現出激烈的競爭局面。
今年以來,迪馬股份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東原地產頻頻在重慶與成都拿地擴張,截至目前,耗資超過40億元。8月初,迪馬股份宣布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業內人士猜測控股股東東銀集團將注入地產業務。
另據悉,今年,金科股份截至8月初通過掛牌、收購等方式摘取項目12個,土地總價款約46.7億元,項目建筑面積達540萬平方米。
與此相比,截至2012年末,財信地產擁有的土地儲備及實施的儲備性土地整治逾7500畝,并以重慶為中心,已戰略性進入北京、海南、上海等10多個主要城市。
“面對重慶大規模城市改造的現實背景和全國城鎮化進程提速的大好機遇,未來2~3年,財信地產將通過有步驟的區域開發布局和上市等計劃的實施,實現累計開發規模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戰略目標,逐步成為國內一線房地產大型企業。”財信地產在其官網如此表述。
龐伶俐表示,近兩年財信地產在重慶拿有2~3個地塊,均處于成本較高的中心位置。近一年來,財信地產項目不多,在重慶市場份額占比不高,明年項目會增至3~4個。
今年4月,在財信企業集團的支持下,財信地產集團成立。財信地產方面表示,這樣更利于企業在戰略投資、資本運作、資源管理、管理創新等全面推進和實施,預示著財信地產在全國的布局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重慶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任宏認為,要全國性擴張就需要資金、人力等,而集團化就是公司實力的表現,構建集團化模式有利于財信地產加速全國化布局。
(實習生李紅瑾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