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7-04 14:36:16
大限已過,全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卻沒有消息,公眾對翔實完整的住房信息的希望或將落空。是什么讓中央力推的這一工作漸漸陷入停滯?
新華網武漢7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 徐海波)大限已過,全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卻沒有消息,公眾對翔實完整的住房信息的希望或將落空。是什么讓中央力推的這一工作漸漸陷入停滯?尤其在當前三四線城市房價不斷高攀的背景下,曾被寄予調控、房產稅及反腐等多項功能于一身的住房信息聯網,應該如何在困境中突圍,盡早實現全國房產信息“一盤棋”?
住房信息聯網一拖再拖
據了解,從2010年開始,住建部便著手建設全國房地產信息聯網系統,其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即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統和住房公積金信息系統。原本計劃在2011年底實現40個主要城市聯網,但直到2012年6月底,住建部才宣布實現了這一目標。
雖然住建部并未公開這40個城市的名單,業內人士判斷,這些城市主要是一線城市和房地產調控的熱點城市,包括4大直轄市及除拉薩之外的所有省會城市,還有深圳、大連、青島、蘇州等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
在完成40個城市聯網的目標任務后,住建部曾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地方做好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工作,計劃今年6月底前,將聯網擴展到縣市一級,聯網城市達到500個。
如今,期限已過,住建部門并沒有任何關于聯網進展的表態和介紹。
記者了解到,當前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住房信息不完整,給一些異地炒房者帶來可乘之機。因此,政府只能采用限購這種行政手段較濃的方式,來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因為許多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僅是本地聯網,并沒有實現全國聯網,在跨地域購房時難以受到限購的約束。”武漢市房管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
三大難點阻礙聯網推進
住建部相關人士指出,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后,同一權屬擁有人名下在不同城市的房產可一并查詢,異地購房的資金流向、程度、走勢將可統一監控,個人在各地限購政策中逃過一劫的“異地炒房”不再是漏網之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張東認為,隨著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監管部門可以更加準確及時地掌握商品房規劃建設、市場供應及銷售成交等數據,實施有效的監控、統計,以便對癥下藥制定有效的調控政策。
不過,這一美好設想卻屢屢遭遇困難。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認為,一些城市住房信息聯網工作起步比較晚,其信息的完整性和整合度還不夠,城市之間聯網就暴露出來很多問題。據悉,除了商品房以外,各地還存在大量的保障房、自建房、房改房等未錄入住房信息系統,甚至有些地區的住房信息還是紙質檔案,未錄入電子信息庫。
此外,技術上的瓶頸也阻礙了聯網的順利推進。武漢市住房信息中心一位工程師告訴記者,雖然從技術上看,住房信息錄入、聯網并不困難,但實際上,由于各地技術標準、平臺條件及人才素質不統一,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困難。
除此之外,市場人士更多地認為,一些地方或部門不愿意主動配合是聯網擱置的主要原因。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副總監李國政表示,住房信息聯網觸及部分人的利益,都不希望過分將這一財產進行暴露,地方政府不配合、官員信息難公開、基礎數據整理龐雜等因素均使這項工作寸步難行。
制度化建設是聯網前提
目前,限購等樓市調控政策對于控制房價、穩定樓市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限購僅限于以某個城市為單位展開,且局限于一二線城市,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些房地產企業正在大力向三四線城市進軍,帶動了當地房價過快上漲,急需有效的調控政策進行調節。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看來,下一步,調控政策可能對在全國擁有多套房產的人加大稅費調控力度。住房信息系統聯網是為建立透明的房地產信息體系,為加速房產稅等政策的擴大試點提供前期條件。
張東說,聯網后,住建部將對各城市的房地產交易、個人住房產權信息變更等進行實時監控,系統實時更新數據。同時,可以更加方便地看到房地產投資資金的流向,有針對性地出臺調控措施,控制局部市場異常變動。
另一方面,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正在大力推進,但住房信息涉及個人隱私、財產秘密和人身安全等問題,如何統一使用及管理系統里的信息,必須有明確的規定及具體的措施。
“沒有全國層面統一的管理和規范,系統很難真正得到應用。”李國政說,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既要堅決打擊房地產領域的腐敗行為,防止“房叔”“房嬸”們鉆空子,為調控、防腐、征稅、保障房分配等打下基礎;又要制定相關法律條文,確保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及全面房地產市場信息的準確。此外,還要制定明確的工作推進計劃,確定部門分工和職責,對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工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這樣才能確保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按時保質完成。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04/c_116404118.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