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2 01:24:04
記者梳理“5·12”市場數據發現,地震在短期內對投資者信心有一定影響,但并未造成傾瀉式暴跌。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時隔5年,四川再次遭遇大地震。但對于這一次考驗,不少市場人士認為A股“抗震級別”將高于“5·12”。
這次地震對剛剛出現反彈跡象的A股將造成怎樣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5·12”市場數據發現,地震在短期內對投資者信心有一定影響,但并未造成傾瀉式暴跌。分析人士表示,結合當前擴大RQFII試點機構、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A股、中國版“401K”計劃迅速推進等流動性放寬預期,以及技術面走好的現狀來看,這一次A股的“抗震”能力或更強,且中長期趨勢不改。
宏觀淺析
貨幣政策或微調
4月20日,蘆山發生7.0級地震,此次地震是否會對當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生一定影響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5·12”汶川大地震后,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央行決定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地震重災區法人金融機構暫不上調。業內人士指出,蘆山地震并不會改變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格局,既定的宏觀經濟政策也不會有太大調整。盡管央行或對受災地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及政策,但是都僅限于受災地區,不會是全國性的貨幣政策放松。
一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者也告訴記者,即便是在震后救災過程中,國家可能會加大投資和財金支持力度,但抗震救災需求并不是普通經濟生產中產生的有效需求,而是一種修補性需求。
該經濟學家指出,災后重建使資源消耗增加了,所以用于國內其他地區、其他經濟領域發展的資源就相對減少了。災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銀行信貸規模將會因災后重建大大提高,而為了實現全國的目標,其他地方調控的任務就會加重。財政同樣如此,對災區寬松的同時,意味著其他地區有所緊縮。
投資者還未完全從黃金、銅、原油價格暴跌陰影中走出,如今又遇地震,這是否會再度沖擊疲弱的大宗商品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水電、有色金屬、天然氣等礦藏十分豐富,地震所造成的基礎設施破壞,能源供給的中斷,將可能會對鉛、鋅、鋁等有色金屬價格產生提升作用,加大工業生產成本。
2008年“5·12”后第一天,即5月13日,國內期鋅多頭強力上攻,炒作非常明顯;而5月14日也延續了13日沖高回落的走勢,不過之后價格便大幅下挫,回到震前的波動區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四川工業和制造業產量在國內總量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雅安與對外貿易的關系不大。在能源供應發面,市場人士指出,鑒于四川省內水電站比較多、煤炭產量較小,煤炭外購通道有限,且災后重建將可能帶動電力需求,如果災后大面積出現水電站因檢修、維護或水庫無法正常蓄水等原因無法正常發電,將有可能形成省內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不過,四川除天然氣外,天然原油、汽油、柴油等在全國占比非常小,對于全國的供應平衡影響甚微,所以地震對原油的影響較小。
現狀分析
流動性“活水”注入
分析人士認為,蘆山地震并不能改變A股當前的客觀環境:流動性可能再度充裕的預期便有利于A股“抗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已有三批中資金融機構獲證監會批準RQFII資格,外管局將最快于本月底啟動新2000億元額度,中資金融機構仍將獲優先審核,外資大行要等下一輪才獲受理。4月2日,建行已經宣布旗下建銀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的RQFII資格獲中國證監會批準。
另一方面,近日大摩與證監會、外管局就其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A股權重正式溝通。分析指出,一旦雙方達成協議,并得到管理層批準,必將帶動跟蹤該指數的指數基金大量配置A股,QFII總量和單一QFII規模的限制都要突破。
市場人士指出,過往其他新興市場被納入MSCI指數或權重提高后,當地股市便會有明顯上漲,這對A股市場是一大利好。
而近期政策“紅利”以及調整后A股自身技術形態的轉好,也有利于A股“抗震”。
日前,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人社部等四部委日前聯合發文擴展了企業年金投資范圍,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版“401K”計劃的發展。
市場人士指出,有關“401K”計劃,此前相關部委已經發了23號和24號文。根據23號文的內容,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在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規定的金融產品之外,增加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特定資產管理計劃、股指期貨。兩個文件給企業年金大“松綁”,或給資本市場注入4800多億元資金。
而在技術層面上,廣東晟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黎仕禹告訴記者,“從日K線看,之前滬深指數已經跌破年線,這表明市場或將重陷熊市,但上周五滬市收復年線,所以目前滬市爭奪年線是主要的看點。而從周線系統來看,滬深股市已跌破10周均線,10周均線也已拐頭向下,周線系統里趨勢性中期指標MACD出現死叉,這揭示出目前市場處于中期調整的狀況,但上周五大漲使得這一指標出現改觀。從月線系統來看,月均線里的MACD指標已確認金叉,這從歷史上看都是中長期走勢轉好的技術信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