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0 01:38:3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2010年接手天達光伏之時,浙商證券就已經在質疑這場交易是否“理智”。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陽戈 宋戈
每經記者 趙陽戈 宋戈
2010年強烈看好、接手后卻接連遭遇巨虧、2013年低調甩賣——光電股份(600184,收盤價24.77元)買賣云南天達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達光伏)資產的經歷,讓投資者一頭霧水。
對于天達光伏業績大幅虧損,光電股份在公告中并未多言,但實際上,這種結局早已在市場意料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2010年接手天達光伏之時,浙商證券就已經在質疑這場交易是否“理智”,并直言“對公司不顧股東利益稀釋股東權益去購買相對經營業績不佳的不良資產并將之裝入上市公司的做法表示不敢認同”,而如今,天價收購的資產遭遇連續巨虧,不良資產對業績的拖累已然成真。
天價收購后業績大變臉/
光電股份上周六 (3月16日)公告稱,已經與控股股東北方光電集團簽訂協議,擬將所持有的天達光伏87.92%股權以8709.51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后者。按照光電股份的說法,這筆關聯交易有助于公司進一步對業務進行整合,促進公司今后發展,至于上市公司與天達光伏之間的委托貸款、擔保之類的財務往來,北方光電集團承諾成為天達光伏股東之日2年內妥善解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被上市公司賣出去的天達光伏,正是光電股份在2010年重組時的重要標的,當時的光電股份(原名新華光)正是因為此番重組,將自己的業務擴展為防務產品、光伏太陽能以及光電材料三大塊,而這場籠罩在兵工集團資產整合光環下的重組也為市場所津津樂道。據悉,光電股份當時共計增發了1.04億股,換來了總價值6.56億元的資產,天達光伏占其中的約1.44億元。增發完成后,加上此前已經持有的部分股權,光電股份持有天達光伏總計87.92%的股權。
從公開信息看來,當時的天達光伏被寄予厚望,股權轉讓方也做出了2010年~2012年天達光伏業績分別不低于1800萬元、2800萬元、2900萬元的承諾。可實際情況卻是,天達光伏2010~2012年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1827.06萬元、-9481.29萬元、-1.51億元,與此前樂觀的預期形成了強烈反差。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光電股份,咨詢出售天達光伏的情況,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公司整合業務范圍,2010年重組時公司有三大塊業務,出售天達光伏后就剩下兩塊了。當記者繼續追問是否因為天達光伏拖累導致上市公司業績不佳時,對方表示,“是啊,你都看到了,都是虧損的,2012年也是大幅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公開信息顯示,天達光伏完成重組前及當年,其財務數據出現跳變。
重組前,2007、2008年天達光伏的凈利潤只有172.21萬元、213.65萬元;但到了2009年,突然增加至1152.87萬元,而2008年年底,公司剛剛拋出重組計劃;2010年公司凈利潤進一步增加至1827.06萬元,2010年重組最終完成。
但是,利潤的增加是建立在應收賬款大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的。2008年時,天達光伏應收賬款只有5449.95萬元,2009年劇增至1.81億元,2010年則為1.67億元。
對于應收賬款的陡增,光電股份的解釋只有寥寥數筆,在公告中僅稱是銷售業務的增加。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09年天達光伏應收賬款前五名中,位列首位是華能石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金額達到了4713萬元,占應收賬款比例25.62%。值得注意的是,華能石林光伏為天達光伏與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于2009年共同設立,天達光伏持有30%的股權。
收購時券商曾預警/
在光電股份2010年重組時,其公告對天達光伏不乏溢美之詞。
光電股份曾在公告中宣稱,“光伏太陽能發電在不遠的將來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而且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未來煤電、石油天然氣發電成本將不斷增大,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進步,光伏發電成本將不斷下降,且碳減排壓力的進一步增大,‘低碳經濟’將成為各國政策的必然選擇。”
“天達光伏的市場領域分為國際和國內市場兩大市場。在國內市場,目前天達光伏已成為中國移動通訊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在國際市場上,天達光伏主要向歐洲國家出口用于光伏并網發電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還有一部分用于非洲、南美等國家的通信電源。通過努力,天達光伏已成為全球知名通訊公司沃達豐的合格供應商,隨著天達光伏對兩大市場的開拓以及新增產能的投入,預計其太陽能電池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提高。在光伏太陽能領域,伴隨著天達光伏生產規模的逐漸擴大,穩定的原材料采購體系的建立,未來公司規模生產能力與盈利能力將逐步顯現。”光電股份表示。
但上述樂觀的表達遇到了反對的聲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09年開始,就有券商發研報提及光伏產業的隱憂,華泰證券研報標題就是《太陽能遭遇短暫嚴冬,多晶硅難續暴利神話》,而浙商證券在其研報中對于光電股份(新華光)的此次重組直接指出,“從2008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原材料價格下跌較快,但是據我們了解,子公司天達光伏正處于擴建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階段,原材料供應的瓶頸仍未有效得到解決,因而認為,公司這部分股權投資未來產生風險的可能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公司在未能有效消除隱患的同時又擬通過定向增發置換股權以增加對天達光伏的股權控制(若此次重大資產注入成功,則將成為天達光伏第一大實際控制人),實際上等于將經營業績不良(目前仍處于虧損階段)的資產裝入上市公司,因而有掏空公司資產,稀釋公司廣大流通股中小股東權益的嫌疑,對此投資者應引起高度警覺,我們對公司不顧股東利益稀釋股東權益去購買相對經營業績不佳的不良資產并將之裝入上市公司的做法表示不敢認同。”
如今對照來看,浙商證券一語中的。
業內:或賣在行業轉好前/
除了買入時遭遇質疑之外,光電股份此時急于拋出天達光伏的時機,可能也并不合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光伏行業于2010~2011年初見頂,到頂之后就一路下行,至于現在是否是底部還不能判斷,雖然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存在,不過離底部已經很近。
經過這兩年的調整后,不少人都清楚了其中的痛楚,也讓更多的人開始明白光伏行業并非暴利行業,2013年光伏行業會比2012年好,至于好多少,要看歐洲“雙反”的最終結果。在行業加劇洗牌之后,會慢慢逐步釋放產量。由此來看,光電股份賣出天達光伏很可能賣在了底部。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分析指出。
針對 “光伏產業正在復蘇”、“最壞的時間已經過”等說法,光電股份證券部工作人員則表示,“事實上不是這樣。”當記者追問“為什么這么認為”時,該人士表示,“這個不好回復,是公司自己評估的。”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天達光伏這塊資產最終得以甩給控股股東,但對眾多小股東來說,當初的定增帶來的負面影響仍將長期存在。據公開信息,光電股份在2010年增發的1.04億股,即將在今年9月28日解禁,將這期間的分配方案算進去的話,這批限售股的成本僅6.23元/股,只相當于昨日(3月19日)收盤價的26.38%,而1.04億股則又占到了上市公司總股本的49.76%。按照最新的收盤價計算,這批限售股浮盈高達19億元以上,定增股東兌現獲利的動力十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