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碳排放指標“出口”下滑內需不振 國內碳交易急待“基礎建設”

      2012-12-05 00:56:3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春暉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胡春暉 發自廣州

      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失去了往日的平靜。

      11月21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正式發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自去年11月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多個省市的準備工作大體就緒。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相關概念股幾度漲停。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

      從事環境管理咨詢和碳交易認證工作多年的高級工程師古棣元對記者表示,國內的碳交易市場連設定地區的碳排放總量的工作都沒有完成,分配額度、制定交易規則、確定企業報告核查制度等更無從談起。

      而部分受“美麗中國”概念熱捧的上市公司也表示,目前政策尚未出臺,都在觀望中。

      國際碳價一再跳水

      多哈氣候大會正在進行,“碳交易”再度走熱。《京都協定書》第一承諾期在今年底即將到期,而在本次大會召開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和俄羅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諾期。多哈大會日程過半,但是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碳交易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京都議定書》規定,對發達國家有具體的強制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任務。

      我國目前并沒有進入強制減排范圍,國內的企業多以自愿碳排放交易或者操作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以下簡稱CDM項目)出口到國外的方式參與碳交易。

      據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統計,截至2012年11月底,CDM注冊項目有5139個,中國注冊CDM項目超過2600個,占比近52%。

      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去年指出,世界銀行預計到2012年碳排放交易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根據最新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額會達到3.5萬億美元,碳交易市場或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場。

      中國企業參與碳交易,一方面有助于節能減排,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直接獲得資金。據媒體報道,中國第一個成功注冊的CDM項目收益為2.7億元。而今年武鋼將減碳指標賣給意大利電力公司,獲得的收益高達20億元。

      “過去碳價高,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彷佛天上掉餡餅了,國際上的中間商也借此賺了更多。”古棣元說。

      但如今,“天上掉餡餅”的碳買賣或難以為繼。

      截至12月4日,國際CER的價格為0.66歐元/噸,而2008年最高峰時為23歐元/噸。

      “受國際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碳價一再跳水。由于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的放緩,可以預計在短期內業主的收益將會面臨極大挑戰。”北京一致人和國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智良對記者說。

      碳價走低使得中國企業碳資產縮水,企業的供給意愿降低,歐盟經濟的不景氣也將導致未來碳排放需求減少。

      “由于現今最大的碳信用需求方歐盟經濟復蘇緩慢、生產下滑、氣溫升高(冬季取暖需求減小),企業本身產生的碳排放就在下降,加之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第二階段過量的分配,短期內碳排放需求不會有明顯的提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高級經理李原對記者說。

      在本次多哈氣候大會召開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蘭、俄羅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諾期,而會議日程已經過半,關于第二承諾期能否啟動臨時使用、氣候資金、冗余排放配額等關鍵問題還沒有實質性進展,作為氣候變化談判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的作用變得撲朔迷離。

      此外,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更嚴峻的是,歐盟已在相關法規中明確,從2013年開始EU-ETS或只接受最不發達國家或有雙邊協議國家的CDM項目,且禁止使用工業氣體項目產生的減排信用。

      “從中期到遠期來看,國際碳交易市場還有一定希望,但是目前來說異常艱難。”楊智良說。

      “我只能告訴你,現在大家都在觀望,CDM項目暫時處于停滯狀態。”湖南省CDM項目服務中心市場部經理楊洋對記者說。

      國內碳交易“有價無市”

      中國CDM項目“出口”遇阻,而國內市場的碳交易幾乎為零。

      2008年下半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先后成立。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下半年,我國已經掛牌運營和在籌建的碳交易所已達100多家,各地都在爭搶碳交易的第一把“交椅”。

      不過,這些交易所鮮有實質性的碳交易,面臨著“有價無市”的局面。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現在看來還是一片迷茫,各地的情況不一樣,相關的市場機制和配套措施都沒有建立起來。”古棣元說。

      但是政府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承諾,以及2020年中國可能加入國際減排協議的預期,使得中國建立真正的碳排放交易所迫在眉睫。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十二五”時期單位GDP能耗要降低16%,碳強度要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要達到11.4%。

      為此國務院去年底印發了 《“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還編制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1~2020年)》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此外國家發改委今年頒布實施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還出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審定與核證指南》。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日前表示,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啟動,確定了7個省市作為試點地區,現在各試點單位都在開始啟動這項工作。而據公開報道,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有望在明年開展試點運行。

      頂層設計難題

      應對溫室氣體減排的頂層設計正在不斷加強,各試點的碳交易建設氛圍也在不斷升溫,但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環境交易所在2009年就設立了“熊貓標準”的自愿減排標準,但是在2011年才完成了第一筆交易。

      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在今年9月11日正式揭牌并聲稱做成了第一單生意,四家水泥企業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

      但是記者從認購企業之一的塔牌水泥公司董秘辦公室了解到,雖然他們認購了,但是還沒有交錢,何時真正交易也不清楚。

      據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副處長王庶透露,目前試點地區都完成了方案初稿,其中北京已經正式上報給國家發改委。但試點工作細節如每個試點具體的碳排放總量、具體哪些企業參與交易、每個企業分到多少配額,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中國碳交易的市場機制和配套措施等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即使有些地方宣稱已經做成了幾單項目,應該說是屬于不合理的、超前的,這樣的交易也不是規模性的。”法國歐盟環境法中心博士樊威表示。

      廣州能源所副所長趙黛青表示,廣東對歐盟的碳交易模式參考得最多。但是記者了解到,歐盟的減排是絕對總量的減排,而中國的減排是相對總量的減排,因為中國的GDP仍增長較快,二氧化碳排量也在增多。因此各地在總量排查、存量和增量的配額發放的制度制定上也比較困難。

      據了解,不同地區的經濟形態也不同,各地在減排方案中也有所側重。如廣東省將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等九大行業納入首批 “控排企業”范圍,并根據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差異,推出自身的補償機制。

      而在配額的發放上,試點地區多采用了免費為主、有償為輔的方式。

      但是,李原認為,這種分配方式降低了總量控制的效率,并且可能引發不公平競爭,歐盟在初期曾出現過此類問題。

      此外,碳排放配額畢竟有一定的貨幣屬性,可以變現或是抵押后為企業提供短期的生產活動資金,如果企業大量免費獲得這些配額,就等于政府變相提供資金支持,背離了建設碳交易的初衷。

      不過,李原認為交易所前期的工作還是非常有作用的。在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交易所都參與了碳市場設計工作,并以市場交易的角度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參與企業觀望

      對企業來說,國內碳交易更讓他們處于模糊狀態。

      9月11日,廣東省啟動的碳交易試點中明確提出將森林碳匯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補償機制;11月1日,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在浙江義烏正式啟動;11月11日,國務院公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這些利好消息使得相關林業股幾度漲停。然而,豐林集團(601996,SH)和威華股份(002240,SZ)對記者表示,他們對于碳匯項目還沒有任何研究和規劃,也沒有看到相關的文件。

      威華股份董秘辦公室高先生對記者說,目前威華股份的人工林面積已經達到60萬畝,現在林地租金、人工成本等都比較高,公司是否有新動作要等相關政策的出臺。

      古棣元認為,絕大部分企業對于碳交易的認識都比較模糊。“將來被納入強制減排范圍的企業則面臨著出錢買份額,企業的動力肯定不足。而開發過CDM項目的企業對碳交易的看法更多就是賣錢,對真正引進先進技術、先進儀器等的考慮較少,減排效果有限。”

      “企業都知道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但總覺得離自己挺遠。”樊威說。

      賣出方和買入方對這個市場都比較陌生,未來潛在的“賣碳”企業甚至對于近在眼前的機遇都異常謹慎,不敢行動。

      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對記者表示,碳交易關鍵在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不過也有部分企業認識到碳交易項目對于企業的重要性。11月22日,中糧生化發布公告稱,公司的CDM項目在聯合國注冊成功,預計十年能為公司貢獻1.27億元的碳減排收入。其董秘辦公室人員對記者說,CDM項目除了可以為公司帶來收益外,還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此前記者在廣交會采訪時也發現,碳標簽越來越成為中國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的壁壘,陶瓷、玩具、速印機等各種產品都有相對的碳標準。而碳標準多由發達國家率先制定,這也要求中國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引進技術,節能減排,攻克“碳壁壘”。

      “企業越快參與越好,政策越大力度越好。”樊威認為,現在除了歐盟建立碳交易市場外,美國加州、新西蘭、澳大利亞、韓國等都積極推進國內或地區的碳交易機制。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0800000601.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胡春暉發自廣州 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失去了往日的平靜。 11月21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正式發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自去年11月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多個省市的準備工作大體就緒。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相關概念股幾度漲停。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 從事環境管理咨詢和碳交易認證工作多年的高級工程師古棣元對記者表示,國內的碳交易市場連設定地區的碳排放總量的工作都沒有完成,分配額度、制定交易規則、確定企業報告核查制度等更無從談起。 而部分受“美麗中國”概念熱捧的上市公司也表示,目前政策尚未出臺,都在觀望中。 國際碳價一再跳水 多哈氣候大會正在進行,“碳交易”再度走熱。《京都協定書》第一承諾期在今年底即將到期,而在本次大會召開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和俄羅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諾期。多哈大會日程過半,但是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碳交易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京都議定書》規定,對發達國家有具體的強制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任務。 我國目前并沒有進入強制減排范圍,國內的企業多以自愿碳排放交易或者操作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以下簡稱CDM項目)出口到國外的方式參與碳交易。 據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統計,截至2012年11月底,CDM注冊項目有5139個,中國注冊CDM項目超過2600個,占比近52%。 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去年指出,世界銀行預計到2012年碳排放交易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根據最新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額會達到3.5萬億美元,碳交易市場或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場。 中國企業參與碳交易,一方面有助于節能減排,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直接獲得資金。據媒體報道,中國第一個成功注冊的CDM項目收益為2.7億元。而今年武鋼將減碳指標賣給意大利電力公司,獲得的收益高達20億元。 “過去碳價高,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彷佛天上掉餡餅了,國際上的中間商也借此賺了更多。”古棣元說。 但如今,“天上掉餡餅”的碳買賣或難以為繼。 截至12月4日,國際CER的價格為0.66歐元/噸,而2008年最高峰時為23歐元/噸。 “受國際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碳價一再跳水。由于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的放緩,可以預計在短期內業主的收益將會面臨極大挑戰。”北京一致人和國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智良對記者說。 碳價走低使得中國企業碳資產縮水,企業的供給意愿降低,歐盟經濟的不景氣也將導致未來碳排放需求減少。 “由于現今最大的碳信用需求方歐盟經濟復蘇緩慢、生產下滑、氣溫升高(冬季取暖需求減小),企業本身產生的碳排放就在下降,加之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第二階段過量的分配,短期內碳排放需求不會有明顯的提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高級經理李原對記者說。 在本次多哈氣候大會召開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蘭、俄羅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諾期,而會議日程已經過半,關于第二承諾期能否啟動臨時使用、氣候資金、冗余排放配額等關鍵問題還沒有實質性進展,作為氣候變化談判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的作用變得撲朔迷離。 此外,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更嚴峻的是,歐盟已在相關法規中明確,從2013年開始EU-ETS或只接受最不發達國家或有雙邊協議國家的CDM項目,且禁止使用工業氣體項目產生的減排信用。 “從中期到遠期來看,國際碳交易市場還有一定希望,但是目前來說異常艱難。”楊智良說。 “我只能告訴你,現在大家都在觀望,CDM項目暫時處于停滯狀態。”湖南省CDM項目服務中心市場部經理楊洋對記者說。 國內碳交易“有價無市” 中國CDM項目“出口”遇阻,而國內市場的碳交易幾乎為零。 2008年下半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先后成立。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下半年,我國已經掛牌運營和在籌建的碳交易所已達100多家,各地都在爭搶碳交易的第一把“交椅”。 不過,這些交易所鮮有實質性的碳交易,面臨著“有價無市”的局面。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現在看來還是一片迷茫,各地的情況不一樣,相關的市場機制和配套措施都沒有建立起來。”古棣元說。 但是政府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承諾,以及2020年中國可能加入國際減排協議的預期,使得中國建立真正的碳排放交易所迫在眉睫。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十二五”時期單位GDP能耗要降低16%,碳強度要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要達到11.4%。 為此國務院去年底印發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還編制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1~2020年)》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此外國家發改委今年頒布實施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還出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審定與核證指南》。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日前表示,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啟動,確定了7個省市作為試點地區,現在各試點單位都在開始啟動這項工作。而據公開報道,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有望在明年開展試點運行。 頂層設計難題 應對溫室氣體減排的頂層設計正在不斷加強,各試點的碳交易建設氛圍也在不斷升溫,但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環境交易所在2009年就設立了“熊貓標準”的自愿減排標準,但是在2011年才完成了第一筆交易。 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在今年9月11日正式揭牌并聲稱做成了第一單生意,四家水泥企業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 但是記者從認購企業之一的塔牌水泥公司董秘辦公室了解到,雖然他們認購了,但是還沒有交錢,何時真正交易也不清楚。 據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副處長王庶透露,目前試點地區都完成了方案初稿,其中北京已經正式上報給國家發改委。但試點工作細節如每個試點具體的碳排放總量、具體哪些企業參與交易、每個企業分到多少配額,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中國碳交易的市場機制和配套措施等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即使有些地方宣稱已經做成了幾單項目,應該說是屬于不合理的、超前的,這樣的交易也不是規模性的。”法國歐盟環境法中心博士樊威表示。 廣州能源所副所長趙黛青表示,廣東對歐盟的碳交易模式參考得最多。但是記者了解到,歐盟的減排是絕對總量的減排,而中國的減排是相對總量的減排,因為中國的GDP仍增長較快,二氧化碳排量也在增多。因此各地在總量排查、存量和增量的配額發放的制度制定上也比較困難。 據了解,不同地區的經濟形態也不同,各地在減排方案中也有所側重。如廣東省將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等九大行業納入首批“控排企業”范圍,并根據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差異,推出自身的補償機制。 而在配額的發放上,試點地區多采用了免費為主、有償為輔的方式。 但是,李原認為,這種分配方式降低了總量控制的效率,并且可能引發不公平競爭,歐盟在初期曾出現過此類問題。 此外,碳排放配額畢竟有一定的貨幣屬性,可以變現或是抵押后為企業提供短期的生產活動資金,如果企業大量免費獲得這些配額,就等于政府變相提供資金支持,背離了建設碳交易的初衷。 不過,李原認為交易所前期的工作還是非常有作用的。在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交易所都參與了碳市場設計工作,并以市場交易的角度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參與企業觀望 對企業來說,國內碳交易更讓他們處于模糊狀態。 9月11日,廣東省啟動的碳交易試點中明確提出將森林碳匯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補償機制;11月1日,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在浙江義烏正式啟動;11月11日,國務院公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這些利好消息使得相關林業股幾度漲停。然而,豐林集團(601996,SH)和威華股份(002240,SZ)對記者表示,他們對于碳匯項目還沒有任何研究和規劃,也沒有看到相關的文件。 威華股份董秘辦公室高先生對記者說,目前威華股份的人工林面積已經達到60萬畝,現在林地租金、人工成本等都比較高,公司是否有新動作要等相關政策的出臺。 古棣元認為,絕大部分企業對于碳交易的認識都比較模糊。“將來被納入強制減排范圍的企業則面臨著出錢買份額,企業的動力肯定不足。而開發過CDM項目的企業對碳交易的看法更多就是賣錢,對真正引進先進技術、先進儀器等的考慮較少,減排效果有限。” “企業都知道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但總覺得離自己挺遠。”樊威說。 賣出方和買入方對這個市場都比較陌生,未來潛在的“賣碳”企業甚至對于近在眼前的機遇都異常謹慎,不敢行動。 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對記者表示,碳交易關鍵在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不過也有部分企業認識到碳交易項目對于企業的重要性。11月22日,中糧生化發布公告稱,公司的CDM項目在聯合國注冊成功,預計十年能為公司貢獻1.27億元的碳減排收入。其董秘辦公室人員對記者說,CDM項目除了可以為公司帶來收益外,還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此前記者在廣交會采訪時也發現,碳標簽越來越成為中國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的壁壘,陶瓷、玩具、速印機等各種產品都有相對的碳標準。而碳標準多由發達國家率先制定,這也要求中國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引進技術,節能減排,攻克“碳壁壘”。 “企業越快參與越好,政策越大力度越好。”樊威認為,現在除了歐盟建立碳交易市場外,美國加州、新西蘭、澳大利亞、韓國等都積極推進國內或地區的碳交易機制。 “訂悅2013”——《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0800000601.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久久影视国产亚洲| ass亚洲**毛茸茸pics|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