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00:55:06
此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被外界普遍視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定調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
針對今年以來的經濟工作,會議稱,經濟增速保持在預期范圍之內,農業形勢進一步向好,物價漲幅回落,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在二季度中國GDP增速僅為7.6%、創近3年來的新低、經濟已連續6個季度回落的情況下,此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被外界普遍視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定調會。
會議稱,下半年經濟工作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堅實基礎。
業界評論說,此番定調將穩增長提到更高的位置顯示出中央決心,而抑制房地產以及深化改革也體現出決策層期冀能夠在結構調整中完成經濟增長目標。
擴大投資促增長
政治局會議稱,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改善居民消費能力和環境,積極促進綠色產品和服務消費,在優化投資結構的同時擴大有效投資,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
投資仍然是穩定經濟增長的利器。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是一個快變量,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前,財政收支預算約束、地方政府財政配套能力不足等因素對政府投資形成了一定制約,而民間投資效率高、可持續性強,是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與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也認為,要注重培養經濟主體自身的投資動力與能力,提升經濟增長的自主性,以避免政策不連續所帶來的經濟波動。
就在此次會議的前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還特別提出,今年以來,各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42項 “新36條”的實施細則。這些細則涉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相關的各行各業,在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發展障礙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國務院要求在鐵路、市政、能源、電信、金融、衛生、教育等領域盡快推出一批引導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項目,發揮示范帶動效應。
調結構不放松
昨天的政治局會議以及先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均鮮明表露出在調結構中穩增長的強烈信號。
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強化創新驅動作用,促進產業升級,毫不放松抓好節能減排,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和服務業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
就在前天,國務院也稱,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快推廣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并決定中央財政安排資金以貼息方式支持重點行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改造項目提供多元化融資便利。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制造業投資維持連續5年25%左右的高增長后,部分行業已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單純的擴張產能式投資難以為繼,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是未來制造業企業的轉型方向。由于財政貼息的杠桿效果往往高達30~100倍,中央財政僅需負擔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撬動大量的民間潛在資本。
同時,政治局會議特別提出,深化財稅、金融、價格、醫藥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改革,力爭在健全體制機制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地產調控不動搖
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房地產被專門作為一項特別加以強調。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切實防止房價反彈,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別是中小套型住房供應,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滿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
自6月以來,中央多個部門已經三番五次強調房地產調控不會放松,中共中央政治局此番定調也更加強化了這一點。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央一直未祭出更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主要是顧及穩增長所需。但在當前樓市的新形勢下,相關部門仍可能出臺一些細化措施,總體上可能以強調限購、限貸、限價等既有政策為主,同時推出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新政策,從而增加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的砝碼。
盡管房地產調控不放松的確可能挫傷經濟,但這并不能構成調控放松的理由。有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土地收入占地方全部財政收入的比例平均在三成以上,個別熱點城市甚至高于50%。若此時放松調控,地方政府又將陷入新一輪的賣地沖動中,并進一步加劇產業結構的失衡。
經濟復蘇勢頭隱現
在經濟半年報數據發布后的半個月間,經濟基本面已悄然發生微妙變化,企穩回升勢頭有所顯現,大規模刺激計劃的呼聲也漸漸隱退。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和2008~2009年相比,目前出口放緩和整體經濟下滑的幅度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迄今為止尚未出現就業方面的顯著壓力,因此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顯得不那么迫切。
交通銀行報告指出,7月中央與地方投資計劃在資金面支持下逐步落地。上半年鐵路投資同比降幅已逐月收窄并將延續向好態勢,機場新建與擴建速度有所加快,保障房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最近中央追加補助城市棚戶區改造專項資金65億元;制造業投資恢復相對緩慢,但同比增速基本企穩。
“由于一些工業品價格持續下滑以及庫存調整,我們認為工業企業利潤可能在今后1~2個季度里繼續受到抑制,一些企業可能無法度過這一周期,但我們認為這不會引發重大的宏觀風險。”汪濤判斷說,在經濟放緩時出現一些調整和行業整合可能并非壞事,經過這一周期后,許多上市公司的實力可能會更強、生產效率也會更高。當然,這一過程可能并不平坦。
·相關新聞
7月CPI或降至1.7%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CPI已經連續下行3個月,7月整體物價仍無反彈跡象。
從國家統計局近期監測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價格變動情況看,今年7月20日之前的平均價較6月平均價,統計的8個品種中有3個品種上漲,5個品種下跌。商務部監測的結果也反映了同樣的趨勢,顯示跌幅明顯要高于漲幅。
“食品價格整體的下行趨勢并未改變,而前期的油價下調也有助于通脹水平繼續走低,7月CPI同比增速會進一步降至2%以下。”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交通銀行宏觀分析師唐建偉預計本月食品價格環比將基本持平,非食品價格環比繼續小幅下行,加上本月CPI翹尾因素比上月大幅回落0.47個百分點,初步判斷7月CPI同比漲幅可能在1.7%左右。
PPI也難逃繼續下降的命運。受宏觀經濟形勢不佳和產能過剩的影響,國內鋼材價格7月繼續呈現下跌走勢,7月第三周國內市場鋼材價格綜合指數為112,比上月末下降3.5個百分點。第一創業報告顯示,7月PPI同比增速會從上月的-2.1%繼續跌至-2.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