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3-29 09:06:57
3月22日,國家財政部下發通知,自今年4月1日起,將對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調高稅率,由原來暫定的3%提高到5%。
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廣州
再過三天,32英寸及以上的液晶顯示板進口關稅將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中國進口商面前。3月22日,國家財政部下發通知,自今年4月1日起,將對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調高稅率,由原來暫定的3%提高到5%。
數字的變化雖然簡單,背后引發的關注已經如潮水般涌來。雖然面板關稅政策調整前已經經過各方反復博弈,但是當他最終塵埃落定時,業界對他的評價依然難以統一。有人將此視為中國彩電產業崛起的新起點,當然,也有分析認為這是噩夢的開始。
業內:扶持本土企業?實效難預料
很顯然,國家調高面板進口關稅最直接的目的便是扶持我國面板產業繼續做大做強。
在很長的時間里,中國彩電產業鏈上始終缺少面板這一最重要的零配件。去年,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高世代面板相繼投產,中國大陸由此有望成為世界面板產區的重要一級。
但是,依舊需要保持清醒頭腦的是,同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相比,大陸的面板產業依舊嬌小而脆弱。
那么,在此時推出面板關稅的調整政策恰逢其時。
“在這個時候提高面板的進口關稅后,將有效降低中國對國外面板的依存度,保護本土的面板企業。”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林洪藩也表示,此次面板關稅調整,由原來的3%提高到5%,短期內從國內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戰略考量,有利于刺激整機廠商采購國產面板,對國內面板廠有收益。
不過,家電觀察家劉步塵并不這么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的語調顯得激動而高亢:“這個政策能不能扶持本土的面本企業,我認為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劉步塵認為,中國本土面板的生產能力以及技術能力同國外的差距還很遠。這使得很多整機企業更愿意選購國外面板。
“去年在中國生產的電視數量是1.1億臺,本土大概銷售了4000萬臺,出口大約6000萬臺。這意味著中國大概需要1.1億張屏,但本土只能提供1000多萬張屏,你扶持這一塊有什么意義呢?大部分還是靠采購的。”劉步塵認為,這種扶持政策,只能使一小部分企業受益。
另外,劉步塵還認為,政府扶持的面板產業,是一個即將淘汰的產業。他分析稱,從今年開始,索尼、三星和LG紛紛發力OLED電視,而三星的力度更大,已經把LCD事業部分開了,專門成立了OLED事業部。在他看來,在3—5年之內,OLED電視就會取代現在的LCD電視。
“竟然在LCD即將淘汰的時候作為中國的扶持產業,如果真的想要扶持,為什么不在2005年之前扶持中國企業進入這個領域呢?如果真想扶持中國未來的企業,為什么不出大部分資金扶持中國企業盡快的進入OLED產業呢?”劉步塵連發兩個疑問。
創維新聞發言人李從想也認為,短時間內上述政策不會起太大的作用。具體理由有三個方面。其一,國產面板的良品率還有待觀察,整機企業會不會大量使用國產面板也需要考量;第二,國內面板大部分切割的是32寸以下的,32寸以上的很少,而這次漲關稅是32寸以上的漲;第三,面板對整機成本占比較高,經過這么多年的市場教育,消費者還是比較看重使用哪家生產的面板,會不會因為2%的價格波動,就不選擇進口的面板了,這個也需要考量。
不過,洪仕斌認為,國產面板的質量其實跟國外并沒有多大差別。而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只要提高產能也能彌補上來。
對于LCD面板是不是落后的問題,奧維咨詢平板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認為,OLED的生產是建立在LCD基礎之上的,在既有設備基礎上進行升級,是可以做OLED的。其實只有具備生產LCD能力的廠商,才能去生產OLED。
長虹:進口液晶面板僅占兩成
創維:整機企業需時間轉換
康佳:完善本土產業鏈
對下游整機企業的影響同樣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
劉步塵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中國的本土彩電整機企業,平均的凈利潤只有2%,面板一般占有整機成本的65%-70%。若按60%來計算,提高2%的話,整體成本就推高1.2%。也就是說把整機2%的利潤吃掉1.2個百分點,只剩下0.8%。
“本來中國整機企業的盈利能力就不強,現在又吃掉了大部分利潤,無疑打擊了整機企業。”劉步塵說。
康佳集團多媒體事業本部總經理林洪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產的高世代的面板線量產以后有利于改變競爭的格局,創造對國產品牌有利的局面。因為本土顯示產業鏈將會趨于完整,全面具備從玻璃基板前段、模組封裝、主要核心部件等顯示上游資源的全產業制造能力,形成基本完整的產業鏈格局。
李從想告訴記者,對整機企業來講,短期來看,轉換的時間可能有些太趕,同時在成本上也會抬高。“面板關稅的調整,對整機企業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整個彩電行業平均凈利潤只有2個點左右,漲了兩個點之后,壓力肯定大。”
當然,李從想同時也表示,2%關稅的漲幅最終由哪個環節來承擔現在還不能確定。有可能是上游面板企業,有可能是整機企業,有可能是渠道商,也有可能是消費者。所以最終對整機企業的影響還有待觀察。如果是各個環節都消化一些,也還是能夠承受。
退一步講,即使整機企業將此轉移至消費者身上,2%的漲幅并不會導致市場太大的波動,消費者還能接受。
不僅如此,康佳集團多媒體事業本部總經理林洪藩從另一個角度認為,關稅調高后,國產品牌在顯示屏等核心部件采購上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國產彩電品牌的崛起值得期待。
長虹多媒體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蘇子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虹三分之一屏采用等離子面板,真正需要進口的面板之占20%,所以影響也不會很大。
不過,采用國產面板真的有價格優勢嗎?從目前來看,并不盡然。奧維咨詢平板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說,如果考慮5%的關稅的話,國外跟國內面板可能沒有太大的成本差異。因為國外廠房、設備折舊都已經快完畢了,原則上講其成本是越來越小的,而國內這邊去年才開始量產,折舊成本是要加進去的。
“國內面板企業的成本壓力就相當于國外關稅的壓力,進口或者是國內采購,差異不是很大。國內面板成本多了折舊,國外多了關稅。”李秋緯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