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01:32:12
由于相關報道涉及對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質疑,如果沒有對國家農業補貼政策的梳理、對網絡流播消息的正本清源的整理和還原,勢必會影響到社會公眾對國家相關農業政策的理解、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正確認識與判斷,結果必將會阻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業、農村與農民的扶持與帶動機制的正確發揮。
本文從國家的農業產業化補貼政策、農業產業化帶動機制和雨潤帶動農民致富等幾個方面入手,來剖析國家的農業產業化補貼政策。
補貼是國家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三次產業結構的劃分中,位居第一次產業的農業和畜牧業是基礎,其屬性是取自于自然界,我國目前正處于第二次產業發展的初期,即工業化的早期階段,中國三次產業的總體特點是:第一產業50%的就業人數僅創造了15.4%的GDP,其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第三產業以28.6%的就業人數創造33.5%的GDP,也落后于第二產業以21.4%的就業人數創造51.1%的GDP。第一次產業連接的是占中國主要人口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意義明顯。但是,中國第一次產業的生產力水平仍然是非常低下的,需要第二次產業的反哺和帶動,為此,國家各部委和各部門陸續出臺了有關農業扶持政策,通過帶動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方式,來支持和促進農業的發展。
對農業產業化領域給予補貼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且支持力度遠遠高于中國。1995~2003年歐盟對農業產業補貼在850億歐元左右,2001年美國對農業補貼額高達970億美元,相當于其農業總產值的50%。
在農業部的資助計劃體系中,分別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項目;國家發改委的支農項目有: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等;國家財政部的支農項目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等;國家科技部的支農項目有: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資金項目等。
與國家各部委的支持與補貼政策相對應,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也針對各地區的發展情況和財政實際,陸續出臺了各類扶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額度在幾千萬元到數億元不等。
作為連接第一次產業和第二次產業的微觀群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上述支農項目的義務承擔和政策享受的主體,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民增收,支持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村建設,這是社會各界和業內的共識。
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解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享受國家和地方的補貼,是完全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的。類似于雨潤集團這樣的龍頭企業,經常承擔國家和省市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完全有資格取得財政補貼,也是完全符合國家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的,國家制訂該政策的出發點也是希望給予這些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以支持,通過他們來進一步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幫助農民養殖致富。
傳遞機制和放大效應是扶持政策出臺的理論依據 國家支持龍頭企業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民增收,支持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村建設”,絕對不是一句單純的口號,其背后是有著經濟學的理論支持的。具體而言,農業龍頭企業是通過發揮“傳遞機制”和“放大效應”來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發展的。以一個現代化、規范化的生豬屠宰項目為例,可以了解國家補貼資金中存在的“傳遞機制”和“放大效應”。
為了促進肉類行業的規范發展和行業整合,國家和地區會通過一定額度的財政扶持的方式來鼓勵和促進某些國家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資該項目。假定某地區給予該龍頭企業1000萬元的財政資金扶持,用于年生產能力為100萬頭的生豬屠宰項目的建設。項目達產后,以實際的產能利用率達65%計算,年生豬屠宰量將會達到65萬頭的水平。
傳遞機制:以農民養豬按照100元/頭的平均利潤水平計算,該項目年生產加工65萬頭生豬,每年可以給周邊的農民和養殖大戶帶來6500萬元的利潤;如果以50元/頭的平均利潤水平計算,該項目每年可以給周邊的農民和養殖大戶帶來3250萬元的利潤。以戶年均養殖10頭生豬計算,該項目可以帶動65000戶農民養殖,戶均增收1000元(或500元),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顯著。
放大效應:一般的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都是經過國家農業部門會同財政、發改和金融等多個部門,反復評審產生的,其經營能力和資金實力是有保障的。上述的國家級龍頭企業所投資的100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必將在投資所在地連續經營,上述的傳遞機制在該企業的存續期間反復地發生作用,就會產生若干個6500萬元(或者3250萬元)的效應,政府最初的1000萬元的補貼,就會被放大為6500萬元(或者3250萬元)的數倍。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1000萬元的財政補貼,雖然最初是給予了農業龍頭企業,但是通過傳遞機制和放大效應,最終的結果是加倍地由農民和養殖大戶所享受,很好地體現了國家的政策導向,彰顯了農業產業化扶貧的顯著意義。
如果政府當初將這1000萬元的財政補貼直接發給最需要支持的農民,由于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特點是分散和缺乏市場意識,結果可能就是撒了胡椒面,沒有多大意義。農業產業化扶貧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和長遠效益的舉措。
雨潤完全沒有騙取財政補貼的必要 雨潤集團是第一批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多年來一直在江蘇、在全國各地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根據新華網8月13日的報道,雨潤集團依托企業發展實力,強化對貧困地區的產業扶持,并以全國各地的屠宰工廠和深加工工廠為核心,通過收購、新建等形式,使分散的農戶集中于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探索出了農業產業化與扶貧工作相結合的新路徑。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雨潤集團直接帶動3000萬農民實現增收,增收總額超過90億元。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雨潤的屠宰及初加工工廠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中西部地區等糧食及畜牧業主產區,背靠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從而帶動農民糧食的轉化增值,解決農產品的出路問題。
無論是從國家政策的導向來看,還是從雨潤集團自身的強大帶動作用來分析,享受國家和地方的財政補貼,既完全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也完全符合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經營的實際需要,是利國、利企、利民的大好事,指責雨潤集團騙取財政補貼,從邏輯上就站不住腳。
雨潤食品是香港上市公司,其公司年報中也披露了有關補貼,所獲補貼也均用于食品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作為市值高達幾百億的上市公司,無論是從其監管機制來看,還是法律風險來看,都沒有套取國家財政補貼的必要,那是得不償失的舉動。
國內有很多農業龍頭企業因為在產業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均享受了政府的財政補貼。在國內A股掛牌的多家農業龍頭企業,都在2010年度內得到了額度不同的政府財政補貼,財政補貼占稅后凈利潤的比例達到30%以上的也不少見。 (張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