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5 01:48:15
山西汾酒(600809,SH)2010年半年報顯示,有超過2.5億元用于支付工人薪酬、福利、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項目。按公司4000多工人來估算,在去年上半年,每人每月可得近10000元左右。然而,汾酒廠一線工作的臨時工得到的收益卻與之相差甚遠。
據汾酒集團人力資源部副部長蘇曉峰介紹,張明(化名)所在的成裝廠會根據當月產量給工人相應的獎金,也就是此前張明所稱的“臨時工只有獎金沒有工資”。
工資有差別 扣罰標準相仿?在調查中,有一個現象引起了記者注意,與張明同組的臨時工劉勇(化名)2月份的工資是745元(已低于最低工資標準780元),而張明是781元,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距,是因為劉勇曾請假半天。
半天的代價是36元,以此計算,全天的工資理論上是72元,那么全月的工資則應該在2000元之上,顯然這已經與正式工的收入相仿。
面對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試圖查閱汾酒廠有關成裝分廠工人的工資表,從而了解其中的細節。但因對方稱“有關負責人在開會無法配合”而作罷。
用工涉嫌違規汾酒廠正式工都可享受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而張明告訴記者,自己沒有任何社會保險。
張明稱他入廠時簽訂的合同文件全部被廠里收回,劉勇則表示進廠時并沒有簽過用工合同,因此對他們口中的“不公平待遇”也就無法從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方面進行衡量。
對于在用工合同上存在的問題,來自汾酒廠的解釋是:因為臨時工流動性較強,幾個月的短工,用工合同不好簽。但張明卻表示,他所在的汾酒廠成裝車間里,一個班有60多人,其中臨時工將近20人,這些人多數都已在本車間工作了一年以上,少數人的工作年限已有五六年。
關于社會保險問題,呂梁市勞動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社會保險在當地一些地方剛開始,“這邊的民營企業大部分都不參保,國有企業按道理是應該更規范一些,但有的時候,企業不愿意參保,因為會增加經濟上的壓力”。
汾酒集團辦公室主任張琰光表示,臨時工問題的出現也和周邊的環境有關。“比如在汾陽地區沒有勞務派遣公司,臨時工的用工管理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