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轉型還是不務正業?萊茵生物掏1億做基建
2010-11-13 21:47:21
每經記者 趙笛
曾經的甲流概念龍頭——萊茵生物(002166,收盤價31.38元),如今卻成為生物醫藥股中唯一一只虧損股。
面對經營上出現的困難,公司管理層的所作所為讓人費解。在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宣布半年內擬減持不低于5%的股份后,昨日(11月12日)晚間,公司又宣布花1億元巨資,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主攻基建。對于2009年全年的收入還不到1.3億元的公司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主業虧損 股東急套現
從2010年中報起,萊茵生物就開始出現虧損。在一季報凈利潤217萬元的背景下,中報公司虧損772萬元,到了三季報,虧損額擴大至1026萬元。對此,公司給出的解釋是,2010年由于公司辦公地點搬遷至新廠區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原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均有較大增幅;同時,公司正處于產品及客戶的戰略調整期,銷售收入短期內受影響,較上年同期大幅降低。綜上原因,導致報告期內公司業績出現虧損。
然而,面對如此逆境,公司的大小股東及管理層卻急于 “出貨”。10月27日,公司第二大流通股東蔣安明通過大宗交易出售5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86%,成交均價為32.94元,套現金額高達1.647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蔣安明與公司公司控股股東,董事長秦本軍正是一致行動人。早在9月18日,公司就披露上述兩人擬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股份可能達到或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5%。
值得注意的是,萊茵生物是2007年9月份上市的,在《上市招股書中》,控股股東秦本軍及股東蔣安明曾承諾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股份。如今,3年時間剛滿,公司實際控制人就大舉出貨,未免讓市場寒心。這或許就是為何公司前10大流通股股東中,沒有一家機構的原因。
花1億巨資“改行”?
昨日,萊茵生物再次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從來沒有投資過基建的醫藥公司,竟然要“大興土木”了。
公告稱,為響應政府提出的“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發展戰略號召,積極參與到西城區(臨桂縣)的建設中去,結合公司的經營情況與發展戰略規劃,萊茵生物計劃以自籌資金的方式出資1億元,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桂林萊茵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茵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家新成立的萊茵投資的主營竟然和生物醫藥毫無關系。其經營范圍是興辦實業、項目投資、資產管理;城市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開發,拆遷安置及服務,室內裝飾裝潢;園林建設、物業管理,國內商業、物流、旅游項目投資,物資供銷業等。從萊茵生物目前的經營情況看,子公司中沒有一家從事“基建”。這不免讓人疑惑,萊茵生物此舉是謀求轉型嗎?公司有能力進軍“基建行業”嗎?
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萊茵生物坦言存在三大風險。首先是資金財務風險。由于該項目投資總額較大,若萊茵投資在經營過程中資金籌措、信貸政策的變化、融資渠道的通暢程度將使公司承擔一定的資金財務風險;二是盈利能力風險。因萊茵投資成立后,主要承接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項目能否及時回款和實現預期效益存在不確定性;三是管理運營風險。基礎建設項目建設周期和進程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同時在人才、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管理、運營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1億元的投資對于萊茵生物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200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不過1.28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不到7000萬元。如此巨額的投資,萊茵生物弱小的肩膀能夠承受得起嗎?三季報顯示,公司的貨幣資金才442萬元,由此可見,擺在萊茵生物面前的只有“舉債”這一條路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