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04:43:49
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旗下上證180治理ETF(510010)周三(12月30日)因申贖清單出現重大失誤,投機套利盤的瘋狂涌入導致其漲停,上海交易所對其緊急停牌處理。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中國基金業再出烏龍事件!
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旗下上證180治理ETF(510010)周三(12月30日)因申贖清單出現重大失誤,投機套利盤的瘋狂涌入導致其漲停,上海交易所對其緊急停牌處理。
盤面回放
治理ETF漲停緊急停牌
周三,上證180治理ETF以0.891元小幅高開后,跟隨標的指數震蕩上行;在10點10分左右,突然被巨量買單強勢拉升,并迅速飆至漲停;10點24分,該基金被上海交易所緊急停牌。與此同時,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停止了上證180治理ETF一級市場申購贖回。
截至收盤,上證180治理ETF仍沒有恢復交易,停牌前報0.979元,漲幅為10%。雖然僅進行了不到1個小時的交易,但昨日治理ETF成交量大大超出往日水平,總計成交1.42億份,成交金額達1.36億元,另據資料顯示,治理ETF于今年12月15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截至上周五,流通份額為9.93億份。
直接影響
T+0交易可獲利70%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業務實施細則》規定:當日買入的ETF基金份額,不可以賣出,但可以贖回。這也就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借助交易機制實現T+0套現,即使以漲停價0.979元每份買入,100萬元當日便可獲利70萬元。
“毫無疑問,交銀施羅德基金將為這次失誤付出慘痛代價。”有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在治理ETF停牌前以不到一元的價格買入基金份額,然后再以1.802元的價格贖回,按照昨天成交的1.36元計算,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賬面損失將以億計。
有意思的是,上證180治理ETF的申贖業務最近才打開,資料顯示,該基金于12月29日正式開放申購、贖回、定投和轉換業務。
原因解析
申贖清單重大失誤導致漲停
“治理ETF申贖清單出現重大失誤,投機套利盤的瘋狂涌入導致其漲停的直接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
周三,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提供的治理ETF申購贖回清單中,中國平安的股數出現異常變化。前一日,按照最小申購贖回單位,100萬份治理ETF對應的“一攬子”股票中包含900股中國平安。而周三的申購贖回清單中,對應的中國平安股數變為10100股。
此外,申購贖回清單中還有多只股票股數變動明顯。按清單公布的證券組合29日收盤價計算,100萬份治理ETF的股票市值在170萬元左右,而29日申購100萬份治理ETF只需要89萬元,收益接近翻倍。
在晚間時候,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告了申請緊急停牌原因的正面解釋,“由于2010年1月4日上證180治理指數成份股即將調整,12月30日需對申購贖回清單進行調整,調整過程中出現技術錯誤,導致當日開市后,交易價格相對參考單位基金凈值(IOPV)出現大幅折價,交易出現了異常。”
解決預案
漲停收盤價作無效處理
昨晚,上交所發布公告稱,12月31日對上證180治理ETF實施復牌,根據上證180治理ETF12月30日的基金凈值計算,12月31日的前收盤價為0.910元。業內人士分析,這意味著,昨日0.979元的漲停收盤價將作無效處理。
而對于30日一個小時交易如何計算套利現金差額,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公告解釋說,12月31日公布的申購贖回清單中將按照招募說明書約定的公式計算現金差額項。
T日現金差額=T日最小申購贖回單位對應的基金份額×T日基金份額凈值-(申購贖回清單中必須用現金替代的固定替代金額+申購贖回清單中可以用現金替代成份證券的數量與T日收盤價相乘之和+申購贖回清單中禁止用現金替代成份證券的數量與T日收盤價相乘之和)
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表示,12月31日公布的申購贖回清單中包含的12月30日的現金差額項將按照上述公式進行計算,當天進行申購的投資者將按照計算的現金差額結果獲得相應的現金,當天進行贖回的投資者將按照現金差額計算的結果支付相應的現金,基金凈資產和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
同時,交銀施羅德公告稱,“與當天參與治理ETF交易的券商進行了書面及其他多種形式的溝通,取得了有關券商的支持;與當天贖回治理ETF的主要投資者進行了初步溝通,目前進展比較順利。”
記者觀察
讓人后怕的“低級錯誤”
治理ETF的“烏龍事件“并不是ETF基金申購(贖回)清單出錯的第一例,2009年4月,華安基金旗下的上證180ETF基金也出現了因交易清單中“預估現金部分”出錯而停牌。除此之外,無效申購新股資金,持有轉債未能及時轉股等“低級錯誤”也是時有出現。
據了解,申購贖回清單有機器和人工兩種方式編制,而目前不少基金公司已經借由機器完成,出錯概率很低。而人工則是通過Excle軟件手工計算而成,為了防治出錯,有基金公司規定是由資產管理部門、后臺清算部門以及稽核部門三部門分別計算后比對。
有基金經理感嘆,幸好目前國內還沒有對沖機制,否則,這次烏龍時間的后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慶幸聽起讓人后怕,股指期貨推出日近,這樣的錯誤基金公司今后恐怕再也犯不起了。
同時,作為專業投資理財結構,以“信”立身的基金公司出現多次這樣的“技術性失誤”,讓投資者不禁對其的專業性產生質疑。同時,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發布信息的交易所也有失職之處。
每經記者 徐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