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7 02:17:27
每經記者 朱蔚淇 朱秀偉
龔方雄的繼任者李民已經走馬上任三個多月,直至近期才首次在媒體面前亮相。從簡歷來看,李民毫無國外教育與工作經歷,作為一名完全在本土成長的外資投行研究主管,李民可謂中國第一人。
與龔方雄和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李晶的“造星式”宣傳攻略不同,李民更愿意用“我們團隊”或者“摩根大通”打頭來闡述觀點。
李民在本周四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暢談未來股市、樓市等投資領域的機會和風險。
政策或從明年二季度開始退出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全球經濟都在緩慢復蘇,在你看來,中國經濟的復蘇前景是否樂觀?對A股影響如何?
李民:我們經濟研究團隊預期,受益于出口穩步復蘇、私人消費全面回升以及個人住房投資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將于2010年維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為此我們已將中國2010年的GDP增長預測由9.0%上調至9.5%,其中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預期將由今年的-2.3個百分點增至2010年的0.3個百分點。
中國股市的表現一般較潛在的經濟增長領先2~3個季度,所以我們預期明年一季度起,市場開始消化明年持續強勁的經濟復蘇反彈。此外,信貸增量帶來流動性加大、刺激政策在明年第二季度前不會 “退出”、今年第四季度企業盈利強勁、人民幣升值預期,都將成為推動股市上行的因素。
NBD:澳洲央行本周再度加息,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通脹預期再次被人們所關注,你們預計中國何時才會采取加息或者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樣的動作?
李民:我們預計中國會從明年第二季度起采取緊縮政策,首先從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開始,然后在下半年內加息27個基點。緊縮政策也許會給中國股市帶來不利影響,但緊縮本身并不是為了打擊股市。關鍵是,市場將從明年中進行預測,假如那些刺激政策在2011年逐漸退出,減少的公共開支部分能否由2011年的私人投資與消費來填補。
A股估值有上行空間
NBD:A股三季報已經全部公布,目前的估價處于什么水平?
李民:我們認為A股估值有上行空間,這種趨勢將在明年一季度顯現,但在此之前已有境外投資者捷足先登。通常A/H股存在正溢價,但近期A股指數追蹤基金(ETF)與所掛鉤A股股票相比存在負溢價,例如A50中國指數基金 (02823,HK)。我們認為該ETF很可能是由QFII推高的。QFII直接投資A股的額度有限,才不得不通過香港市場中的A股ETF來間接投資A股市場。
NBD:這種負溢價在內地上市銀行中普遍存在,這是不是意味著海外投資者更看好內地銀行股?有沒有具體看好的股票?
李民:我們在A股中配置了深發展與浦發銀行。我們看好大型中資銀行股,因為這些銀行的凈息差已經觸底,一旦反彈,盈利前景將十分可觀。
NBD:除了銀行股,還存在哪些投資機會?
李民:我們建議投資者購買增長防御型股票,也就是內部增長動力充足的行業,如互聯網、城市燃氣這些滲透率低的行業,還有市場需求旺盛的常用消費品行業。這些行業可能會在未來3~5年保持高速增長,不排除股價在未來幾年飆漲10倍。
低滲透率的行業成長性強,像2002年中國的移動通訊滲透率僅為16%,而2006年已達到36%,中國移動的股價從22港元漲到120港元。但如今除非在3G業務上有重大突破,否則電訊股不具有明顯投資價值。
常用消費品抗通脹性好,比如紙巾、尿布行業、食品業。
另外,煤炭等上游能源行業我們也建議高配。
樓市明年二季度或現調整
NBD:有觀點認為樓價明年上半年將繼續上升,下半年放緩,你們如何看當前的地產業和地產股?
李民:我們認為中國房地產價格泡沫將于明年二季度出現調整。今年中國政府通過了很多大型基建項目,這也是信貸放量的一大原因。基建項目上馬后便無法停止,在政府投資無法調整的情況下,樓市將成為市場中最容易調整的部分。這種調整在不同的城市及區域快慢不一,一線城市將首當其沖。
另外,地產股的估值已經不低,因此地產股應低配。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關的行業,比如水泥、鋁材、建筑工程等,雖然在未來3~4個季度內將保持強勁盈利,但后勁不足。
車企海外并購重在協同效應
NBD:你曾是亞洲數一數二的汽車業分析師,對今年汽車業和汽車板塊怎么看?
李民:如果從低滲透率這一點來講,中國的汽車行業還具有可觀的發展前景。中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大大低于歐美水平,存在剛性需求。汽車行業屬于周期性發展,并且受政策影響大,不過短期內我們依然看好。
汽車股也呈現周期性特征,2003年伴隨中國汽車第一輪發展熱潮漲了3倍,隨后兩年便回落,2006~2008年漲了5倍,然后再下跌,今年又開始漲。如果是在周期底部買入,則可獲得較高收益。
NBD:有沒有看好的汽車股票?
李民:我比較看好東風汽車(600006,收盤價6.25元),他們的盈利非常好。另外,華晨(01114,HK)雖然中期業績不佳,但與寶馬的合作前途光明。
NBD:對于今年中國汽車行業并購海外品牌熱潮有何看法?未來在兩大品牌經營上,能給中國企業一些建議嗎?
李民: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企業能否從國外品牌獲取關鍵技術以提高自身產品,以及并購能否與中國企業現有業務產生協同效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