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9 19:33:31
10月9日收盤,寧德時代A股股價報收409.89元/股,漲幅1.96%,總市值達1.87萬億元,再超貴州茅臺。自8月初,其股價呈一路上行趨勢,8月1日至今漲幅達56.4%。業內分析,股價上漲或受固態電池產業利好及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布局推動。此前,寧德時代增資江西升華,布局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持股比例提升至51%。
每經記者|黃辛旭 每經編輯|余婷婷
10月9日收盤,寧德時代(300750.SZ)股價報收409.89元/股,漲幅1.96%。
值得關注的是,寧德時代A股總市值盤中再超貴州茅臺。10月9日收盤,寧德時代總市值達1.87萬億元,而貴州茅臺當日總市值約為1.80萬億元。
從時間維度來看,寧德時代A股股價上行趨勢自8月初便已顯現。8月1日,其股價還在262.07元/股;9月25日,則迎來里程碑時刻,股價一度突破400元大關。8月1日至今,寧德時代A股股價漲幅達到56.4%,其股價不斷走高背后原因何在?
受固態電池產業利好影響?
實際上,整個電池產業鏈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均較為搶眼。
10月9日,贛鋒鋰業(002460.SZ)、恩捷股份(002812.SZ)、欣旺達(300207.SZ)、天齊鋰業(002466.SZ)、國軒高科(002074.SZ)的漲幅分別為10%、4.67%、1.3%、7.9%和5.61%。
這一板塊的上漲或與近日固態金屬鋰電池實現重要突破有關。
據新華社報道,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杰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陰離子調控技術,解決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中電解質和鋰電極之間難以緊密接觸的難題,其相關研究成果已于10月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上。
一直以來,固態電池都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技術路線,但目前還處在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階段。
從技術上看,“離子電導率”是固態電池一直需要突破的難題。據悉,電池中電解質的功能是為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傳輸搭建通道,而決定鋰離子運輸是否順暢的指標被稱為離子電導率。一位電池行業從業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固態電池中,鋰離子主要是通過固體物質來傳導的。傳導的好壞跟固體物質的致密程度密切相關,越致密傳導越好。
也因為這一難題,全固態電池在車輛上實現規模化應用預計要等到2030年左右,行業則普遍認為2026至2027年是固態電池小批量量產的重要節點。據寧德時代披露,公司在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固態電池。
而上述提及的“陰離子調控技術”則通過在電解質里加入碘離子,在電場的作用下,碘離子可以在電極界面形成一層富碘界面。該界面會主動吸引鋰離子,自動填充縫隙和孔洞,實現固態電解質和金屬鋰電極的緊密接觸。
業內認為,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固態鋰電池界面難題,是推進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重要里程碑,產業化進程將得到加速。
布局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
除了受固態電池產業進展的利好帶動,寧德時代的這輪股價爆發實際已經持續一段時間。8月至今,寧德時代A股股價從262.07元/股一路上漲到了目前的409.89元/股,股價漲幅超過了50%。
在消息面上,9月29日,富臨精工(300432.SZ)公告稱,富臨精工與寧德時代擬向江西升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西升華)增資35.6億元。其中,富臨精工擬增資10億元,認購江西升華新增注冊資本8.13億元;寧德時代擬增資25.6億元,認購江西升華新增注冊資本20.8億元。
根據公開資料,江西升華是一家在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研發、生產、銷售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相較于傳統磷酸鐵鋰,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具有能量密度更高、快充性能更優等諸多優勢,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不足的痛點,契合新能源汽車及儲能市場對高性能電池材料的需求。
但是,高壓實磷酸鐵鋰需二次燒結(甚至三次燒結)或特殊工藝,對原料純度、顆粒級配要求嚴格,僅少數企業掌握量產技術,多數企業仍處于研發或小批量生產階段。
中銀證券發布研報稱,傳統磷酸鐵鋰市場的競爭較為激烈,當前部分落后產能具備出清條件。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對技術要求較高,目前僅有幾家頭部企業實現批量出貨,預計2025年磷酸鐵鋰市場將向頭部和低成本企業進一步集中。
實際上,這并非寧德時代首次入股江西升華。
早在今年3月,寧德時代就宣布戰略入股江西升華,以4億元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3.39億元,交易完成后對江西升華持股18.78%。6個月之后,寧德時代再次增資。本次交易完成后,寧德時代持有江西升華的股權比例提升至51%。
對于二次入股江西升華,以及高壓實磷酸鐵鋰產品的布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寧德時代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對方未予回復。富臨精工則表示,此次公司與寧德時代擬共同對公司子公司江西升華增資擴股,有利于加快推進江西升華在優質磷酸鐵鋰產品研發與生產、國際化拓展、供應鏈升級及儲能市場發展等方面進程,提升其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涵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