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3 20:14:56
9月15日至19日,醫藥生物指數下跌1.21%,跑輸上證指數。創新藥及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也分別下跌。A股中,益諾思漲幅顯著,舒泰神跌幅較大;港股勁方醫藥-B漲幅驚人,藥捷安康-B則大幅下跌。此外,上周先為達生物遞表港交所,其核心產品減重效果顯著,預計2026年初上市,且已實現BD授權。百利天恒、云頂新耀等公司也有新藥進展。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魏官紅
一周行情
9月15日至9月19日,醫藥生物指數下跌1.21%,跑輸上證指數0.91個百分點。創新藥(BK1106)周內下跌1.83%。恒生醫療保健業指數(HSCICH)周下跌1.55%,港股創新藥ETF(513120)周內下跌1.52%。
一周IPO動向
先為達生物遞表港交所,近兩年半時間累計虧損超10億元
9月19日,港交所官網披露,杭州先為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為達生物”)提交A1上市申請書。
先為達生物成立于2017年,以GLP-1等大分子藥物研發為核心,身處當下最熱門的減重賽道。2024年底,公司核心產品埃諾格魯肽注射液(XW003)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超重/肥胖癥及2型糖尿病兩項適應證的上市申請,預計在2026年初獲批上市。
今年6月21日,一項關于埃諾格魯肽(Ecnoglutide,曾用名伊諾格魯肽)的Ⅲ期臨床試驗(SLIMMER研究)結果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志上。
SLIMMER研究是目前中國最大樣本量的減重藥物Ⅲ期臨床試驗,在全國36個中心入組664例肥胖(BMI≥28kg/m²)或超重(BMI≥24kg/m²)且伴有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并癥的患者,隨機接受每周一次埃諾格魯肽1.2mg、1.8mg、2.4mg或安慰劑治療48周。
結果顯示,每周注射該藥物的受試者在48周治療期間體重最多可減輕13.8公斤,而注射安慰劑的受試者僅減重約200克。
此外,接受埃諾格魯肽治療的受試者在停藥后仍能維持減重效果,在7周內體重僅反彈約1%。
目前,XW003已實現BD(商務拓展)授權。2024年,先為達生物與韓國Hk Inno.N合作,授權XW003在韓國地區權益。2025年1月,其與英國Verdiva Bio達成協議,授予其口服XW003等產品在除大中華區及韓國以外的全球獨家開發與商業化權利,首付款近7000萬美元、潛在交易總額超24億美元。
招股書顯示,先為達生物在2023年、2024年均無收入,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別為6403萬元、3435萬元;研發開支分別為4.56億元、2.84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6.2億元、4.86億元。
2025年上半年,先為達生物營收為9107萬元,毛利為8001萬元,其他收入及收益為1602萬元,期內虧損為1.08億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先為達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7.8億元。
一周臨床試驗動向
根據醫藥魔方提供的數據,9月8日至9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共披露91條臨床試驗登記信息。其中,17條處于臨床試驗II期及以上的臨床試驗登記信息,主要針對腫瘤領域。
數據來源:醫藥魔方
一周熱股
藥捷安康-B:股價過山車,創新藥經不起資本游戲
過去三個月,藥捷安康-B曾怒漲超50倍,市值一度接近2700億港元大關,創下港股“資本奇跡”,9月16日,藥捷安康突然上演高臺跳水,股價從679.5港元/股掉落至192港元/股,堪比“過山車”,資本游戲戛然而止。
對于一家成立僅11年、尚未有任何產品商業化、上半年仍虧損1.23億元的生物醫藥公司而言,虧損似乎并不是太大的問題,管線預期才是硬道理。藥捷安康的看點便是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Tinengotinib,TT-00420)。
從競爭格局看,替恩戈替尼是唯一同時覆蓋FGFR/VEGFR、JAK和Aurora靶點組合的藥物,在耐藥實體瘤領域占據先發優勢。但其最具競爭力的膽管癌、前列腺癌適應證對應的市場空間有限。因此,在醫藥行業人士看來,這一產品支撐不了千億港元市值。
對于這一輪震蕩,市場普遍認為是由于該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后,帶來了ETF的被動買入效應,多個ETF因此成為了“接盤俠”。市場對國證港股通創新ETF的質疑聲日益高漲,認為其納入這樣的新興公司成分股的決策缺乏合理性。此外,藥捷安康的股價波動也顯露出港股市場的高風險特征,尤其是對尚未實現商業化的企業。
百利天恒ADC BL-M07D1胃癌新公示三期臨床試驗登記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9月15日,百利天恒新登記一項臨床試驗:一線抗HER2治療失敗的HER2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中對比注射用BL-M07D1與研究者選擇的治療方案的III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BL-M07D1是具有抗腫瘤活性的靶向HER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采用的是拓撲異構酶抑制劑類小分子毒素Ed-04以及Ac接頭,藥物具有更佳的親水性,同時不易聚集,在體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抗腫瘤活性。臨床前研究表明,在不同腫瘤模型中,BL-M07D1均優于第一三共的同靶點HER2-ADC藥物DS-8201。
今年6月23日,BL-M07D1用于在新輔助治療后存在浸潤癌殘留的HER2陽性乳腺癌術后輔助治療的III期臨床試驗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目前正在國內外開展12項臨床試驗,包括肺癌和消化道腫瘤等。
本次更新的臨床登記顯示,該研究為二線治療方案,71個研究中心目標入組490人、入組年齡為18歲到75歲,尚未招募患者。主要研究機構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要研究者為張艷橋、郭偉劍。
該研究的主要重點為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次要終點有5個: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總緩解率/客觀緩解率,持續緩解時間,疾病控制率;免疫原性;無進展生存期;PK/PD特征。
云頂新耀耐賦康被納入全球腎臟病權威指南
9月19日,云頂新耀宣布,其核心產品耐賦康(布地奈德腸溶膠囊)被納入全球腎臟病權威指南《2025KDIGO IgA腎病和IgA血管炎臨床管理實踐指南》,成為該指南中唯一被推薦的IgA腎病對因治療藥物。
據了解,IgA腎病是一種以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中為特征的腎臟疾病,該疾病會導致腎臟發炎和損傷,并可能進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我國IgA腎病患者基數龐大,據統計,國內約有500萬IgA腎病患者,每年新增確診病例超12萬人。
騰訊健康總裁吳文達:AI制藥是臨床前研究變革性的工具,騰訊的定位很清晰,就是用模型驅動提高研發效率
一款創新藥物的研發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靶點假說的提出與藥物靶點確定、潛力分子優化與臨床前候選化合物評估,以及最后的臨床試驗驗證。過去,藥物研發通常需要十幾年的時間、10億美元至15億美元的投入,成功率卻只有十分之一。
AI(人工智能)則有可能改變這一切。“木頭姐”凱茜·伍德曾在今年年初強調,從長遠來看,醫療保健可能會成為最深刻的AI應用領域。
具體到醫藥研發上,有人把AI制藥定義為第三代藥物革命。目前,國內的AI制藥聚焦于臨床前研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速靶點發現和化合物設計;二是降低實驗失敗率;三是優化資源分配。雖然臨床前研究成本占比不高,但AI在這一階段的效率提升有助于后續的臨床研究,最終可以降低整體研發成本和時間。
騰訊在AI制藥領域布局已久,十年前投資“AI制藥第一股”晶泰控股,在國內較早做蛋白質結構預測,2020年推出AI驅動藥物研發平臺“云深智藥”?,F在,騰訊AI制藥平臺成果進展如何?相比同賽道玩家,其競爭優勢是否得以體現?目前的AI制藥技術對藥物研發帶來了哪些改變,還面臨怎樣的挑戰?在“2025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召開期間,騰訊健康總裁吳文達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