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23:47:59
8月27日,安踏體育發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公告,旗下高端運動時尚品牌FILA斐樂表現亮眼,實現收入141.8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幅8.6%。FILA通過差異化定位打入運動時尚市場,持續展現強勁增長動能。其成功轉型為業內經典案例,從年虧損超3900萬港元扭轉為集團重要增長引擎。上半年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電商業務及功能性鞋類產品貢獻增加。
每經記者|孫宇婷 每經編輯|張益銘
8月27日,安踏體育(02020.HK,股價101.6港元,市值2852億港元)正式發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公告。作為集團兩大核心品牌之一,FILA斐樂表現亮眼:上半年實現收入141.8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幅達8.6%,增長超預期。
對于這份成績單,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安踏集團多品牌矩陣中,FILA持續展現出強勁增長韌性和清晰的高端化戰略路徑,目前在高爾夫和網球領域重點發力,在日趨激烈的運動品牌市場份額爭奪戰中走出了差異化路線。
安踏體育今日披露了上半年“成績單”,旗下高端運動時尚品牌FILA斐樂期內收入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8.6%至141.8億元,增長超預期。
即便身處安踏集團“優等生俱樂部”,面對如“中年三寶”始祖鳥、快速崛起的迪桑特與可隆,以及薩洛蒙等品牌的環伺,FILA作為集團兩大支柱品牌之一,依然展現出強勁增長動能。
截圖自安踏中報
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稱:安踏和FILA兩大支柱品牌均在超人民幣300億元流水的大基數之上,保持超行業平均水平的韌性增長。2009年起,集團開啟了并購及重塑品牌價值歷程,包括FILA、迪桑特、可隆、亞瑪芬體育等,構建差異化的多品牌矩陣。
在這一連串的國際品牌中,FILA的轉型故事數度被作為業內經典商業案例提及。
2009年,安踏以6億港元收購了意大利品牌FILA在大中華地區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將FILA從一個年虧損一度超3900萬港元、全國門店僅剩50家的品牌,成功扭虧為盈,并使之逐步成長為集團重要的業績增長引擎。
2011年,安踏為FILA制定“回歸時尚”戰略,明確將其定位為集時尚、運動與休閑于一身的高端品牌,聚焦35至45歲精英客群。該轉型使FILA避開了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在一線市場的正面競爭,通過差異化定位打入運動時尚藍海,顯著提升品牌溢價與市場份額。
到2014年,FILA實現全面盈利,并進入持續高速增長階段。截至2024年,FILA全國門店數量已從收購初期的50家拓展至約2000家,顯示出強勁的擴張勢頭和市場接受度。
2025年底FILA門店數量目標 截圖自安踏中報
FILA的成功蛻變,也為安踏體育覆蓋更廣泛消費人群、提升矩陣協同效應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經歷了高速增長后,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運動品牌市場,FILA持續加大對產品功能和質量的戰略性投入,使得2025上半年經營溢利率微幅減少0.9個百分點至27.7%,但同期FILA收入實現了8.6%的同比增長,達141.8億元。
2025年上半年,FILA收入創下歷史新高,并跑贏行業增速,凸顯了品牌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韌性。在當前的競爭格局下,這份成績實屬不易。
安踏中報披露,FILA上半年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電子商貿業務的增長及“功能性和鞋類產品”貢獻增加。
如何在運動賽道保持穩健增長?
FILA的解法是深耕中產消費群體,在持續聚焦“高端運動時尚”定位下,FILA上半年提出“ONE FILA一個斐樂”戰略,目標用戶從最初的個人,擴展到家庭,再到一群人,形成多場景覆蓋。
戶外、跑步、女性運動被認為是當前運動消費市場的三大潛力賽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消費者熟悉的FILA代表單品——POLO衫、羽絨服、跑鞋及老爹鞋等明星產品之外,FILA也緊跟趨勢,拓展輕戶外、女性等潛力客群。
在專業運動領域,FILA也在重點發力高爾夫和網球兩大精英運動賽道。在高爾夫領域,FILA GOLF已連續三年贊助頂級賽事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并簽約史上登頂世界第一的最年輕的中國球員殷若寧。在網球領域,則持續贊助中國網球公開賽、鉆石杯青少年網球公開賽等。中報展望稱,FILA將進一步深耕高爾夫及網球領域,充分利用頂級品牌資源鞏固核心競爭力。
據安踏中報,FILA品牌在網球、高爾夫、女子和戶外系列等運動品類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
此外,FILA上半年也在加速推進渠道升級與DTC(直接面對消費者)戰略轉型。
安踏中報稱,FILA將打造更多針對垂直消費人群的門店,增強差異化與特色,同時將資源聚焦于高效門店以提升單店運營效率。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