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20:37:54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各式機器人亮相,機器人產業逼近商業化爆發臨界點。京東等大廠加速布局,京東3C數碼事業群智能機器人業務部負責人徐磊表示,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需時日,首先需要先讓用戶接觸、感受使用場景。大廠搶著投資具身智能領域,搶單下注具備產業資源和應用場景的企業,尋找“殺手級”應用場景成為關鍵。
每經記者|王郁彪 每經實習編輯|余婷婷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人頭攢動,不少明星公司的展臺被圍得水泄不通。擁擠的展區內,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機器狗穿梭趕場。展區外,宇樹機器人掄起拳頭,打著格斗賽;旁邊的咖啡機器人、煎餅機器人正在排單制作,餐臺旁大排長龍;無人值班的機器人便利店,從下單到買一瓶水不超過一分鐘。
花式秀肌肉的機器人才藝比拼少了,融入用戶生活的終端場景多了,機器人產業已逼近商業化爆發的臨界點。8月9日,京東3C數碼事業群智能機器人業務部負責人徐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覆蓋千行百業之前,首先要讓用戶近距離接觸、感受機器人的使用場景。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郁彪
“買機器人上京東”的巨幅海報懸掛在場館外墻,京東和宇樹科技并排在展館的C位。5月至7月,京東更是在具身智能領域六連投,完成光速卡位。記者通過IT桔子數據平臺梳理發現,截至6月23日,年內國內具身智能領域投資事件共計91起,超過去年全年,總投資金額達到110.37億元。眼下,不到兩個月時間內,投資金額不知又積累了多少。
比起產業端的應用,用戶端的規模顯然更加迷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雙雙刺激著大廠們敏銳的投資神經,但大家都清楚,只有找到技術的“殺手級”應用場景,落地才能生花。
四足機器人銷售增速非常快 企業、個人用戶都需“接觸”機器人
上個月,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平臺透露,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將在明年獲得一份新工作——在洛杉磯的特斯拉超級充電餐廳擔任送餐員。
比起人形機器人在生活場景的應用,國內很多工業機器人已經“上崗”。據徐磊介紹,京東在線下零售新業態京東MALL中就搭建了一些機器人應用場景,設置了抓娃娃機器人、抽獎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煎餅機器人等供消費者體驗。
他表示,未來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覆蓋千行百業,還需要一個過程。無論是企業用戶還是個人用戶,首先都需要近距離接觸、感受機器人使用的場景。
針對8月8日京東發布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加速計劃”,徐磊對記者進一步表示,通過銷售家庭陪伴、安防類機器人等方式,京東將逐步推進機器人在家庭場景中的應用,特別是在養老和陪伴兩個領域。
在細分領域內,徐磊指出,四足機器人的銷售增速非常快。
“很多四足機器人能跑會跳,還可以翻跟頭,目前眾多特殊場景下都已經有所應用。一個四足機器人的負重過百斤,機動性又比較強,銷售趨勢很好。”他還補充說,“基于家庭陪伴、教育、安防等場景的機器人產品趨勢也非常猛。”
對于“未來三年內助力100個智能機器人品牌銷售破10億元”這項計劃,徐磊告訴記者,京東支持0門檻入駐京東自營,同時一盤棋打通線上、政企采購、線下、海外平臺。百億元資源投入則會用在全渠道推廣、售后服務、營銷以及AI(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等方面。
對于人形機器人產品,徐磊認為其真正面向市場,形成商業化和規模化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但像眾擎、宇樹等頭部機器人公司,其實都已經具備規模化的生產能力。后續則需要繼續做產業側、終端場景的引導。”
在展會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體驗了與京東合作的小鹿機器人便利店,從下單、掃碼支付再到拿到一瓶水,整體用時不到一分鐘。不過,記者也發現,機器人送貨至取物筐時還是比較頻繁地出現了對不準、貨物掉落等問題。
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需很長時間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指出,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等具身智能產品,從工業應用走上了陪伴、家庭服務等領域,這部分空間是會比原來大很多的,1到2個數量級都不止。“現在每家都有一輛車,未來也許每家都會有一個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的數量可能乘以3,其他形態可能更多,甚至會有大機器人帶小機器人。未來的空間幾乎是無限的。”何曉冬當時這樣判斷。
記者此次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隨機詢問了數位觀眾,他們普遍表示還未下單購買體驗機器人產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覺得在家庭場景中,目前多數產品的用處還不大;二是價格偏貴。記者注意到,在多個機器人公司展臺,其王牌產品普遍都被明碼標價,多數小體量的機器人產品價格在一萬元到十萬元不等。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郁彪
不難看出,雖然隨著機器人產業鏈的成熟、部分零部件價格下降,產品有不同程度的降價,但當前購買一臺機器人對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性價比仍然不是很高。
在京東商城的機器人消費節專區內,有四足、雙足、外骨骼、教育陪伴類等多個類別的數百種機器人產品。對于機器人產品的購買以及售前售后,徐磊提到,相對來講,機器人產品并不像手機、筆記本那樣輕量化、標準化;目前產品形態比較多,還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因此場景化的服務是京東和合作商都很關心的一點。
大廠們搶著“買單” “殺手級”場景是關鍵
關心機器人市場的自然不止京東一家。記者注意到,美團通過銀河通用布局末端配送與智慧零售場景。此外,美團去年2月還投資了宇樹科技,今年5月投資了自變量機器人。騰訊則在今年先后投資了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并領投了立足家用機器人領域的云鯨智能。
阿里系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則更廣泛。除投資宇樹科技外,螞蟻集團還投資了鈦虎機器人、星塵智能、星海圖三家人形機器人企業,以及靈巧手研發商靈心巧手。近一年多的時間里,阿里還投資了逐際動力、星動紀元、源絡科技等具身智能企業。
不過,從各互聯網大廠的投資圖譜來看,各家投資線有所交叉,這樣的情況在去年大模型領域的投資上已經有所顯現。目前,明星具身智能公司背后,普遍站著1到2家互聯網巨頭,有些甚至站著3家。
記者梳理IT桔子數據平臺發現,2023年具身智能全年的投資事件僅有28起,2024年則增長了1倍多,達到77起。截至今年6月23日,年內國內具身智能行業投資事件共91起,總投資金額達到110.37億元。
不過,目前讓具身智能發展受限的并非資金,更多還是產業資源以及具體場景下,大量真實應用的數據,這或許是具身智能技術驗證與商業化進程的加速器。從當前來看,在機器人賽道搶單、下注的各大廠,普遍都是具備一定產業資源以及應用場景的。誰先找到那個相對更適配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將是獲得“入場券”的條件之一。
“能夠讓用戶更快理解機器人產業,進而倒推生產出更加適合市場的高需求產品,最終實現產業和消費兩端的鏈接,才能最終看到機器人市場的整體向前邁步。”徐磊告訴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