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7 00:42:33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星
8月5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嘎瑪澤登介紹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
王君正介紹,2024年,西藏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765億元;今年全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3000億元,達到第三個千億目標。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近5年來,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和項目,各族群眾在這些民生項目中獲得了哪些實惠?
嘎瑪澤登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改善水電路網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各族群眾的生活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油燈到電燈、土路到油路、氈房到樓房的滄桑巨變。
“十四五”期間,國家和自治區共安排28類社會事業領域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46.5億元,截至目前已經落實投資236.78億元,盡心竭力辦好群眾所需所盼的實事好事。
當地持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
嘎瑪澤登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十四五”以來,當地持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在衛生領域,全面推進健康西藏建設,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床位總數、衛生技術人員總數分別達到7231個、21488張、50766人,基層醫療、預防、保健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及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大大提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西藏醫院開診,西藏向“大病不出藏”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教育領域,新建小學29所、初級中學15所、普通高中5所,改擴建6所中職學校,開工建設了日喀則職業技術學院等重大項目,持續優化適應人口變化的教育資源配置,確保孩子們能夠“上好學”。
在文體領域,文化廣電藝術中心、智慧廣電工程等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和群眾體育基礎設施建成并投運,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營造了全民健身的濃厚氛圍。
在社會保障領域,當地建成了80家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中心,集中特困供養人員5825人;建成了兒童福利機構11家,集中收養孤兒3236人;參保人員實現全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2024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5%以上。
“除了以上民生項目,還有高海拔地區集中供暖供氧,高海拔農牧區季節性斷水問題的解決、供電可靠率提升、光纖寬帶和4G網絡全覆蓋等一系列民生實事落地落實,讓西藏各族群眾告別了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通信難的歷史,過上了舒適便捷的現代化生活。”嘎瑪澤登表示。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多年保持在全國前列
2024年,西藏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長8.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7億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長12.9%。
王君正表示,“十四五”以來,西藏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多年保持在全國前列。
“十四五”期間,當地累計落實規劃投資4000億元以上,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拉林鐵路和拉薩至日喀則、那曲高速公路通車,隆子、普蘭、定日機場等實現通航,重大經濟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確保西藏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有活力、未來有潛力。
清潔能源、綠色工業、數字經濟、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24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6389萬人次,游客旅游總花費超過74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8%、14.5%。與高原人民息息相關的高原輕工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藏自主研發生產的“雪蓮花”“格桑花”高原炊具購銷兩旺,“雪蓮花”牌高原炊具已累計銷售超過120萬件,銷售額達到5億元。
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從牦牛氈房到現代化新城的巨大變化,建設高原和美鄉村800余個,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40%,農牧區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80%,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