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2025-08-05 21:52:22
“幾十條條款全是‘公司有權做什么’,幾乎看不到孩子有什么權利。”山東李女士的痛心控訴,將一份針對未成年人的不平等合同暴露在公眾視野中。
14歲的小云與濟南某MCN機構簽下類似“賣身契”的協議,因不堪“變態管理”強行退出后,竟被起訴索賠近1.7萬元“損失”。這份失衡的契約背后,是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面臨的現實挑戰,更敲響了規范行業行為的警鐘。
無獨有偶,河南南陽一位正在讀初中的15歲女孩七七不久前因一組素顏街拍視頻在網絡上走紅,多家MCN機構開出各種條件欲簽約七七,均被理智的家長拒絕。
從諸多明星早年與經紀公司的糾紛,到如今未成年人被MCN機構的不平等合同裹挾,“契約陷阱”從未遠離,尤其當對象指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其危害更需警惕。
小云與某MCN機構簽下的這份契約暴露的不僅是合同的不公,更是某些機構對未成年人的刻意圍獵。細看這份合同,權利義務嚴重不對等:機構手握管理權、解約權、索賠權,未成年人卻僅背負著履約義務和高額違約金。6個月1.3萬元工資與1.7萬元索賠額形成鮮明對比,本是專注學業、暢享青春的年紀,卻被卷入直播行業的利益漩渦。
涉事MCN機構的操作手法具有一定典型性,折射出部分行業對未成年人權益的漠視。先用“明星夢”“高收入”誘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后者看不懂條款、監護人未充分知曉的情況下簽約,再通過嚴苛的、不規范不公平的管理榨取價值,最終在未成年人難以承受而退出時,以高額違約金施壓牟利。更令人擔憂的是,調查發現該機構還有其他未成年主播,這說明此類現象并非個例。
為何明顯不公的協議條款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事件曝光后,當地多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小云家鄉主動提供法律援助,這些及時舉措值得肯定。但個案的解決遠非終點,更需反思:為何未成年人能輕易簽訂超出其認知能力的合同?法律層面早已明確,未成年人簽訂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合同,效力本應受限。但現實中,一些機構利用家長法律意識不足、維權成本較高的弱點,將法律風險轉嫁給未成年人和其家長。
保護未成年人不能僅靠事后補救,更要事前防范。監管部門需針對直播行業設立未成年人保護紅線,明確禁止與未成年人簽訂不平等合同,嚴格限定違約金比例,對誘導未成年人輟學直播、實施不規范管理的行為依法嚴懲。
家庭與學校構筑的雙重防線,在青少年成長中更需筑牢守穩。當“網紅夢”的誘惑持續升溫,更應引導孩子認識到,真正的成功不是直播間里轉瞬即逝的流量狂歡,也不是鏡頭前刻意營造的光鮮幻象,而是知識積累沉淀出的深厚底氣,是健全人格與優良品格涵養的持久力量。
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純凈度,直接關系到社會發展的根基。直播行業的蓬勃發展本無可厚非,但絕不能以犧牲未成年人的權益為代價。那些唯利是圖,將未成年人視為流量工具、用不平等合同設套的行為,不僅違背商業倫理,更觸碰了法律與道德的底線。
此次事件應成為規范行業發展的契機,從業機構要強化“保護優先”的意識。明確任何商業利益都不能凌駕于未成年人權益之上;監管部門要完善常態化監督機制,讓保護條款真正“長出牙齒”;全社會則要形成廣泛共識,共同抵制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
青春的舞臺,理應在陽光下舒展。筑牢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防線,別讓MCN機構變成吞噬青少年的陷阱,這既是對每個家庭負責,也是對社會未來的擔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