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3:50:37
百威亞太發布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中國市場銷量減少8.2%,收入下滑9.5%,面臨渠道轉型、管理效能提升和外部環境風險等多重挑戰。相比之下,喜力集團在中國市場表現強勁,高端產品銷量增長超30%,主要得益于與華潤啤酒的合作及本土化創新。業內人士指出,喜力啤酒在中國市場份額上升,而百威亞太需加快產品創新與營銷策略調整以應對競爭。
每經記者|劉明濤 每經編輯|彭水萍
中國市場依舊疲軟!
7月31日早間,百威亞太發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中期業績。數據顯示,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面臨著諸多挑戰,總銷量和收入均出現下滑,而股東應占溢利為4.09億美元,同比減少24.4%。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程衍俊表示,集團將持續以專注的態度及嚴謹的執行力投資于旗艦品牌,以應對當前的挑戰并推動長期增長。
而就在幾天前,另一國際啤酒巨頭喜力集團也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雖然全球銷量有所下降,但在中國市場,喜力高端產品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銷量增長超過 30%。
據百威亞太最新財報,2025 年上半年,百威亞太總銷量為43.63億公升,同比減少6.1%;收入為 31.36 億美元,同比減少5.6%;股東應占溢利為4.09億美元,同比減少24.4%;正常化每股盈利為3.59美分。單看第二季度,百威亞太收入為16.75億美元,按年跌4.6%;純利跌31.1%至1.75億美元,總銷量跌6.2%至23.89億公升。
對于上半年的業績總結,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及聯席主席程衍俊表示:“2025 年上半年,百威亞太在中國的業務因區域布局及即飲渠道持續疲弱而受到影響。在韓國,盡管行業表現疲弱,但公司在各渠道持續超越行業水平。另外,百威亞太在印度的增長動力持續加快,百威品牌的增長亦領先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銷量減少8.2%,收入減少9.5%,每百升收入減少1.4%。其中,第二季度受業務布局及渠道表現持續疲弱影響,銷量減少7.4%,收入減少6.4%。
海通國際日前指出,隨著新CEO及中國區銷售負責人履新,百威亞太的組織架構與渠道策略正處于深度調整與磨合期,三大核心挑戰亟待破局。一是渠道轉型壓力。夜場渠道增長乏力,餐飲和家庭渠道拓展尚需時間。二是管理效能提升。隨著行業不斷發展,傳統分銷體系與新興渠道的融合成為趨勢,終端數據反饋的及時性對運營靈活性和市場應變能力愈發關鍵。三是外部環境風險。作為跨國企業,公司面臨國際貿易波動風險,供應鏈穩定性、匯率波動和消費者偏好變化可能對利潤產生影響。
華創證券則表示,百威亞太當前戰略方向已糾偏,但次高檔建設發力時點較晚,品牌影響力仍需一定培育時間,且非現飲渠道體系搭建也非一日之功,建議靜待調整顯效、經營企穩。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發現,相對于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持續受挫,另一大國際啤酒巨頭喜力卻似乎風生水起。
日前,喜力集團也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財報,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 169億歐元,經調整后凈收入為 141.8億歐元。盡管收入承壓,但其實現凈利潤 7.44 億歐元,同比扭虧,這主要得益于公司成本控制和匯率波動帶來的匯兌收益。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喜力高端產品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銷量增長超過30%,這主要得益于喜力經典和喜力銀色星的出色市場表現;紅爵啤酒銷量翻了一番,成為在華重要增長點。
在公布半年報后的業績會上,喜力首席執行官 Dolf van den Brink 表示:“隨著特許權使用費和利潤分成貢獻的擴大,中國對我們業務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喜力首席財務官 Harold van den Broek 在會上也表示:“在關鍵財務指標上,來自聯營公司和合資企業的凈利潤(經調整后)有機增長了 3.7%,這其中,中國的合作伙伴(指華潤啤酒)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了解,喜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相對較早,但前期發展并不順遂。不過近年來,借助與華潤啤酒的合作,喜力在華發展態勢良好。背靠華潤啤酒強大的渠道資源,喜力在中國市場的鋪貨率與能見度大幅提升,市場份額正穩步增長,逐漸在高端啤酒市場站穩腳跟,成為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業內人士指出,喜力啤酒近年來在華銷量增長迅速,尤其是高端產品與特色細分產品表現突出,市場份額呈上升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其與華潤啤酒合作實現渠道共享與融合,產品定位與營銷活動緊密貼合中國市場消費特點與趨勢,通過本土化創新有效吸引消費者。反觀百威亞太,雖然其品牌認知度在中國優于喜力,但面對中國市場快速變化的消費趨勢與競爭環境,產品創新與營銷策略調整不夠及時,導致市場份額受到沖擊。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