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29 19:18:21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學而思執行總裁位晨表示,AI有可能解決教育行業的“不可能三角”。她提到,AI學習機已相當于“AI家教”,可根據不同孩子特點調整推薦內容。學而思的大模型應用已在學習機硬件上落地,其AI學習機業務增長快速。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董興生
隨著人工智能(AI)的進一步發展,教育領域可能出現多大變化?
“AI有可能解決教育行業的不可能三角。”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 2025)期間,學而思執行總裁位晨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
所謂“教育行業的不可能三角”,即“個性化、高質量、大規模”難以兼顧。“比如說‘一對一’教學,可以做到個性化和高品質,但沒辦法做到大規模。”位晨說。
據介紹,有著AI加持的學習機已經相當于“AI家教”。位晨提到,現在的AI學習機可以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調整推薦的內容,“它給不同孩子進行互動講解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AI的崛起,正在推動教育行業“自我進化”。“學習機只是一種形態,未來可能是不一樣的形態,它可能是個書桌上的機器人,什么樣的形式都有可能。”位晨表示。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展會現場,學而思展臺中央的T4旗艦款學習機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關注。
據介紹,這款T4旗艦版學習機像是一個被雙核大模型重塑的“AI家教”。基于學而思自研的九章大模型以及DeepSeek大模型,它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理解、語義推理與知識圖譜聯動,構建智能學習系統。
今年WAIC期間,除了T4旗艦版學習機,學而思還展出了包括網校AI編程、素養機器人、九章愛學App等多款產品。
“學習機的人工智能能力是會越來越強的,它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位晨說。在她看來,現在的學習機更像一個AI tutor(家庭教師),“和真人老師不大一樣,學習機是孩子的陪伴者”。
記者了解到,以這款T4旗艦版學習機為例,如學生輸入“如何理解二次函數圖像”問題,系統會通過動態圖譜拆解數形關系,還會反向追問“如果頂點坐標變化,圖像會怎樣移動”,推動學生從“被動做題”走向“主動構建知識”。
位晨介紹,該學習機的另一個特點是“個性化”。一臺學習機可以有5個賬號,每個小孩都可以有自己對應的賬號。“我覺得,人工智能的出現,確實可以幫助每一個人個性化地實現學習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學而思在AI方向的布局較早。2017年,學而思便成立了AI Lab(人工智能實驗室);2019年,學而思獲批承建“智慧教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2023年,推出首批通過備案的教育大模型“九章大模型”。
目前,學而思的大模型應用已經在學習機硬件上落地。
這次展會期間,學而思也對外展示了“九章愛學App”。據了解,這款App是學而思基于自研的九章大模型打造的全學科智能學習平臺,將大語言模型與知識圖譜等技術進行融合,支持語義級解題推理。目前,九章愛學App已在全國50余所學校進行應用。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位晨在今年WAIC期間的一次演講中表示,通用大模型,相當于“通才”,垂類大模型更像是專才。在她看來,教育生態龐大、場景多樣,只有深耕教育行業不同場景的科技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深入探索,才能在性能和性價比上取得優勢。
事實上,科技發展對教育相關企業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數年前。
2022年8月,好未來(學而思品牌母公司)在公司19周年慶典上總結了接下來的戰略方向: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助力家庭的學習與成長,助力行業的“數智化”轉型;通過科技創新,研發智能學習硬件和軟件。科教和科創成為關鍵詞。
位晨表示,多年前,她就和同事討論如何通過科技能力實現“因材施教”,也就是個性化,“大模型的出現,讓我們的方向更堅定了”。
據悉,AI學習機已經成為好未來近兩年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國金證券今年7月發布的相關研報總結,2023年2月公司推出第一款學習機,此后保持每年2到3款新品的迭代速度。2025年5月,推出3款新品,目前共有8款SKU(最小存貨單位)在售,從最開始的4500元到9000元高端機型,擴充到2000元到3000元大眾價位,并拓展至學練機品類。
根據智研咨詢相關報告統計,2024年,中國AI學習機市場全渠道銷量為592.3萬臺,同比增長25.5%;銷售額為190.6億元,同比增長37.6%。
而根據國金證券相關研報,從品牌格局來看,2025年一季度,作業幫、學而思、科大訊飛、步步高、小猿和小度為銷量前六的品牌,合計銷量份額(CR6)達74.4%。其中,學而思以線上為主陣地,銷量份額超過13%。
AI的落地正在影響教育行業的方方面面。據位晨透露,今年7月,學而思與北師大聯合開發的“師城萬象”垂直大模型,是首個緊扣新課標知識體系的基礎教育大模型,目前已在北京海淀、東城60多所公立學校試用。
她介紹,“師城萬象”大模型可以幫助基礎教育階段的老師進行備課、批改和答疑,針對發現的學生薄弱點,可以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輔助做到對孩子的“因材施教”。
“以往,老師是授課的中心,進行知識傳授,未來,從以‘老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位晨表示,每個學生應該有自己的學習規劃,“每個孩子有不一樣的薄弱點,需要不一樣的成長規劃,這也是人工智能在校內層面可以做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