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21:14:00
血液制品行業20多年來鮮有新玩家入局,2024年板塊內9家上市公司全數實現營收增長,但今年一季度8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包括龍頭上海萊士和天壇生物,主要受集采和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影響。天壇生物表示,銷量增長難以抵消價格下降帶來的利潤損失。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董興生
24個年頭沒有新廠商入局,具備生產資質的玩家也不超過30家,在眾多的醫藥細分賽道中,血液制品可能是最穩的一條。2024年,板塊內9家上市公司全部實現營收增長,7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
但到了今年一季度,有8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包括2024年的營收冠亞軍——上海萊士(002252.SZ)和天壇生物(600161.SH),二者歸母凈利潤降幅分別達到了25.20%和22.90%。
對于“增收不增利”,天壇生物給出的解釋是銷量增長帶動了收入增長,但產品價格下降減少的利潤大于銷量增長增加的利潤,導致歸母凈利潤減少;人血白蛋白產品價格下降主要因為集采和市場競爭加劇。
價格影響會持續多久?5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天壇生物公開電話,對方表示這取決于市場供需情況的動態變化。一位血液制品業內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醫院外銷售占比更高,業績受到的沖擊就會更大。
從收入和凈利潤的絕對值看,上海萊士、天壇生物和華蘭生物(002007.SZ)是國內血液制品的三家龍頭企業。2024年,三家企業的收入依次超過80億元、60億元和40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超過20億元、15億元和10億元,是業內僅有的凈利潤達到十億元以上的公司。
但即便是頭部公司,也有兩家在今年一季度遭遇了凈利潤下滑。其中,天壇生物一季度“增收不增利”,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2.90%。對此,公司在業績快報中給出的解釋是,銷量增長帶動了收入增長,但產品價格下降減少的利潤大于銷量增長增加的利潤,導致歸母凈利潤減少。
另外,上海萊士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25.2%。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都較2024年同期大幅增加;因為應收賬款較期初增長,公司計提壞賬準備增加,導致信用減值損失大幅增加481%。
圖片來源:上海萊士一季報截圖
對此,上海萊士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表示,一季度順應市場變化,動態調整了部分客戶的賬期。存貨規模增長,主要系醫保政策以及市場變化等因素導致人血白蛋白銷售放緩,及進口白蛋白儲備量增加所致。
不過,與天壇生物所說的“2025年血液制品價格較2024年前三季度降低”有所不同,上海萊士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及下屬公司生產的產品價格相對較為穩定。
而華蘭生物表示,公司主要產品2025年一季度銷售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沒有發生變化。該公司也是去年收入前三的企業中,在今年一季度唯一實現凈利潤正增長的企業,增幅接近20%。
為何存在兩種口徑?前述血液制品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與企業的銷售策略有關。在醫院渠道方面,血液制品價格主要受采購政策等影響,相對比較穩定;院外市場方面,血液制品價格主要受供需關系等影響,幾年前價格上漲,直到今年一季度才完全回落。具體來說,人血白蛋白和靜丙(即靜脈注射用丙種免疫球蛋白)今年一季度的終端價格分別同比下降了10%和20%,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院外銷售占比更高,業績受到的沖擊就會更大。
對于產品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天壇生物曾以人血白蛋白為例,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做了進一步說明。一方面,近年來進口人血白蛋白批簽發數量持續增加,在國內市場的占比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加劇;另一方面,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加快了產品價格下降。
實際上,集采和國產替代是血液制品行業廣受關注的兩個話題。根據太平洋證券去年12月的研報,業內進行的3次血制品集采分別是2021年9月廣東牽頭的11省聯盟發起、2023年5月河南牽頭的19省聯盟發起、2023年9月北京牽頭的京津冀聯盟發起。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制品由于原料稀缺,集采影響相對較小。以廣東等11省聯盟集采為例,只要報出當前市場最低價或最高限價,就能獲得100%預報量和分配量,無需競價,規則溫和。
而且,血制品臨床需求剛性,靜丙、白蛋白兩大品類在其適應證上罕有其他可替代藥物;行業處于供需緊平衡狀態,過于激進的中標規則可能會對行業供需關系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券商研報普遍認為,集采趨勢下血制品價格波動風險較小。
更值得關注的,是人血白蛋白的國產替代。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約占血漿蛋白的60%。根據國金證券研報,在各類血液制品中,人血白蛋白作為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的一類血液制品,占據國內血液制品的市場主導位置。但我國血漿供應量尚不足以滿足國內市場對于人血白蛋白的需求,2020年,亞太地區人血白蛋白供給缺口對應血漿量超過1萬噸。
目前,人血白蛋白是國內進口的唯一血液制品品種。華蘭生物在4月28日的電話會議上提及,近年來進口人血白蛋白批簽發數量持續增加,預計2024年進口人血白蛋白批簽發量占總批簽發量的68%,對國產人血白蛋白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
前述血液制品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20年來,國內人血白蛋白的價格鮮有波動,主要原因在于市場供給與需求同步增加。供應增加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國內采漿量的增加,二是進口人血白蛋白的增加,只是后者的增長更快,所以進口人血白蛋白批簽發量占比逐漸抬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國內大多數醫藥品種的集采中,進口廠商常在降價時顯得保守,但從京津冀“3+N”聯盟藥品集采的擬中選價格來看,進口人血白蛋白報價普遍低于國產品牌。
京津冀“3+N”聯盟藥品集采中進口人血白蛋白品牌報價普遍低于國產品牌
圖片來源:太平洋證券研報
為何如此?天壇生物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產人血白蛋白的供應量,追溯到頭還是看采(血)漿量。“血液制品行業就是采了多少(血)漿生產多少(產品),如果說采漿量不夠,那也沒辦法。”
需要承認的是,長期以來,我國需要依靠進口人血白蛋白來填補需求缺口。目前,血液制品供給端高度集中,國外僅剩不到20家血液制品企業,其中美國5家、歐洲8家。杰特貝林、基立福、武田、奧克特琺瑪等4家血液制品巨頭憑借其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產品種類、采漿量和產品市場份額均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約占全球市場75%份額。
太平洋證券指出,短期內,國產人血白蛋白對進口人血白蛋白進行大規模替代存在壓力,一是因為國外人血白蛋白供應過剩,其價格較低,這使得國產產品在價格競爭上處于劣勢;二是因為人血白蛋白的市場推廣最初主要起源于進口廠商,其在醫院渠道的布局較早,在院內市場擁有較強的滲透能力。
那么,近期關稅變動是否可能改變現有格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人血白蛋白簽發5381批,生產企業位于美國的人血白蛋白簽發批次占比接近20%,后續生產地為美國的人血白蛋白國內供應存在不確定性。
華蘭生物認為,關稅變動預計將影響進口人血白蛋白數量,有利于國內血液制品行業良性發展和國產替代。天壇生物方面則對記者表示,公司還在持續關注人血白蛋白的國產替代挑戰和稅率風險。
但前述血液制品業內人士認為,生產地為美國的人血白蛋白簽發批次占比相對有限,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其他進口廠商也可以補齊產品的供需缺口,國產替代的進度可能會緩慢推進。
去年12月,曾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的發展邏輯還是依靠血漿站。一方面,負責采集原料血漿的血漿站是生產血液制品的基礎,原料血漿的供應直接決定了血液制品企業的規模和利潤;另一方面,新設血漿站審批難度大,整體血漿站數量增速緩慢,現有血漿站資源的稀缺性使企業間為了獲取更多的血漿資源而積極收并購,即“搶地盤”。
無論是今年3月上海萊士宣布擬以42億元收購南岳生物制藥有限公司100%股權(雙方約定若南岳生物2025年的采漿量達到305噸,上海萊士還需支付或有對價5000萬元),還是天壇生物下屬子公司成都蓉生以1.85億美元完成了對中原瑞德100%股權的收購,都證明了血液制品公司對“買血站”的熱情。
這也抬高了血漿站的價格。華蘭生物在4月28日的電話會議上透露:“(公司)一直參與行業的并購重組談判,但因競價過高對企業未來盈利造成壓力過大而放棄,后續若有合適的標的公司還會積極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還認為,除了增加血漿站數量,提高單站采漿水平和血漿綜合利用能力也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但國內企業在這方面顯得動力不足。記者發現,在9家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8家公司的研發費用率低于10%。
但此次接受記者采訪的前述血液制品行業人士并不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動力不足”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廠商在篩選研發項目時需要考慮商業化因素。
“不是說國內廠商不能提取出更多的血液制品,而是有些產品的研發成本和潛在市場規模不匹配。”該血液制品行業人士以業內正在研發的高濃度靜丙舉例稱,該產品的價格可能是普通靜丙的兩倍,但具備經濟承受能力的患者有多少?潛在市場規模需要在廠商推廣、產品改進后得到驗證。
另外,目前國內也有非上市公司在開發人血白蛋白的替代產品——重組人血白蛋白(rHSA)。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0月末,國內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rHSA注射劑共四項,目前未有產品獲批上市。但上述血液制品行業人士認為,該類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成本仍有較大改善空間,短期內很難對現有競爭格局產生影響。
但上市公司也對這種潛在競品保持著密切關注。5月8日,天壇生物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正在持續關注重組人血白蛋白;華蘭生物也在4月28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正在對重組人血白蛋白各種生產表達系統進行對比評估,包含酵母表達系統、植物細胞表達系統、細菌表達系統。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4664776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