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1 16:21:48
多家機器人概念股,如三花智控、肇民科技和翔樓新材陸續發布2024年年報,但其均未披露具體的人形機器人業務收入或訂單數據,原因是客戶要求保密。相比之下,部分新三板企業,如川機器人則明確披露了相關財務數據。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充滿期待,但從已公開年報中難以判斷該領域是否實現規模化增長。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張海妮
資本市場的機器人賽道很火,但“量”是否起來了?這是一個疑問。
最近一段時間,多家機器人熱門股披露了2024年年報,包括三花智控(002050.SZ)、肇民科技(301000.SZ)、翔樓新材(301160.SZ)等。但上述3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年報中提到很多機器人產業趨勢,卻沒有提出具體的機器人訂單數據或者收入數據。對于投資者而言,難以從相關機器人上市公司的年報里洞悉機器人產業放量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三花智控、肇民科技、翔樓新材三家公司,對方強調客戶要求相關信息保密,不能對外公布。相比而言,一些新三板機器人公司反而“大方”地披露了相關財務數據以及前五大客戶的具體名字。比如,川機器人(835015.OC)的第二大客戶就是從事人形機器人關節驅控的公司。
4月10日晚間,翔樓新材披露了2024年年報:去年公司營業收入達14.85億元,同比增長9.74%;扣非凈利潤達2.03億元,同比增長12.26%。4月11日,翔樓新材受到投資者追捧,盤中股價一度大漲超10%。
翔樓新材之所以被投資者看重,是因為其屬于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翔樓新材是國內精密沖壓材料龍頭企業,專注于定制化精密沖壓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產品下游應用領域已從精密汽車零部件逐步擴展至軸承、人形機器人材料、傳感器材料等領域。
然而在營收結構一欄里,翔樓新材并未提及人形機器人的具體收入。公司營收結構主要分三類:汽車零部件精沖材料實現營收12.47億元,同比增長10.05%;工業用精沖材料實現營收1.51億元,同比增長13.76%;其他業務收入為0.73億元,同比增長2.8%。
機器人熱門股竟然沒有在2024年年報中披露人形機器人業務數據,出現這種情形的不僅僅是翔樓新材。肇民科技在4月9日披露了2024年年報。肇民科技去年全年營收為7.56億元,同比增長27.86%;歸母凈利潤為1.42億元,同比提升37.25%。但公司業績上升仍然靠的是汽車業務。公司去年的精密注塑件收入為6.77億元,精密注塑模具則為5621.48萬元。
超過千億元市值的三花智控2024年年報顯示:去年制冷空調電器零部件收入為165.61億元,汽車零部件為113.87億元。
4月11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三花智控、肇民科技、翔樓新材的公開電話。綜合上述公司的回答,未披露人形機器人相關營收數據和訂單數據的原因是:客戶要求相關信息保密,不能對外公布。而相關信息保密也是公司的規定。
和上述3家A股上市公司不同,一些新三板的機器人企業披露了涉及機器人的數據。
比如,川機器人去年諧波減速機營收為2728.46萬元,人形機器人收入為126.08萬元。而2023年,公司諧波減速機收入為2022.79萬元。從客戶結構來看,川機器人去年第一大客戶是伯朗特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客戶是江蘇意優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江蘇意優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官網介紹,公司主要做人形機器人驅動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突破了關節驅控的高精度控制算法,推出的行星、諧波及推桿關節模組,涵蓋了人形機器人上肢、腰部、下肢能用到的全身關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相關機器人概念股沒有披露涉及人形機器人的具體數據,但它們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描述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花智控在仿生機器人業務方面提及,公司聚焦機電執行器,繼續配合客戶進行全系列產品研發、試制、迭代、送樣,并且在機電執行器關鍵零部件上加大開發力度。同時,公司積極布局機電執行器的海外生產,持續招募擴充研發隊伍,以鞏固在仿生機器人機電執行器新興市場的先發優勢。仿生機器人機電執行器是仿生機器人的關鍵部件,它能夠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從而驅動機器人的關節、肢體等部位進行運動,以實現仿生機器人的各種動作和功能。
翔樓新材則表示,作為機器人發展的物質基礎,機器人材料的研究對于提升機器人性能、拓展應用場景起著關鍵作用。公司今年會探索沖壓材料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領域的應用,力爭突破原有工藝路徑,大幅降低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成本,解決高端材料卡脖子瓶頸,助力人形機器人量產降本。公司將加大在諧波減速器柔輪、行星減速器齒輪、RV減速器擺線輪及傳感器彈性體關鍵零部件卡脖子材料的科技攻關力度,并且探索其他高強高韌金屬材料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可行性,力爭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材料作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肇民科技認為人形機器人產品近年來不斷取得突破,其對零部件的性能和品質要求較高。公司會在開發多個人形機器人精密零部件新品上進行嘗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