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1 18:04:35
◎對于中國美妝市場,科蒂集團中國區負責人陳立乙表示:“首先我覺得目前外部環境的確競爭很激烈,也帶來了很多的變化。一家企業以前總結的所有經驗可能走到今天,再想復制過來繼續用,這是不可行的。所以我覺得要理解發生的變化,要看穿發生的變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被摒棄的,并要有對一件事的堅持。”
每經記者|舒冬妮 黃海 每經編輯|張海妮
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國際美妝巨頭科蒂集團以“未來花園II”為主題,帶來旗下十四大高端及大眾美妝品牌,首秀其在高端香水領域的創新成果。
進博會期間,科蒂集團中國區負責人陳立乙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表示,對于科蒂中國而言,并不存在周期一說。“外部的環境讓我們看到挑戰,但是可能我們更看到一些機會。”
她對記者表示,中國現階段更多是“香水經濟”,這一趨勢也與科蒂中國的發展戰略契合。
陳立乙在進博會科蒂集團展臺開幕儀式上發言 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NBD:去年進博會和今年消博會上,科蒂重點展出了兩大護膚品牌,但從今年進博會的參展來看,重點又回到了香水?這樣的轉變和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陳立乙: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很自然的,因為護膚始終是我們的戰略,的確要在中國發展(這項業務)。但如果回到科蒂本身,(集團)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聚焦香水行業,從1904年開始,我們就是香水的先驅。所以我們就想,為什么不把這個在進博會的時候好好和大家說清楚。不僅談現在,也談未來香水領域怎么走,科蒂集團其實有很多科技方面的創新,中國的香水行業發展蓬勃,與我們的市場進展非常契合。
NBD:去年進博會兩大高端護膚品牌煥新亮相,科蒂宣布將深入中國護膚市場,至今一年時間,護膚品業務進展及成效如何?
陳立乙:大家去年可能更多知道蘭嘉絲汀會在中國有大作為。過去的九個月時間里,我們做了很多的事情。原本蘭嘉絲汀最主要是在防曬領域,它小眾,但功效是非常強的。
今年三月的時候,我們在線上線下把王妃面霜推廣到中國市場,在南京、杭州、北京、重慶開出線下門店。(集團)最主要還有一個新的牌子——奧薇達(Orveda),今年12月10日,我們將在上海正式推出系列產品。
NBD:2016年科蒂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已有7年時間,中國市場業務發展如何?在最新的財報里,中國市場業務在集團占比如何?香水、彩妝、護膚品三大業務占比如何?
陳立乙:雖然已經進入中國市場7年,但其實(科蒂中國)還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尤其是和其他大公司不能比。但小也不是問題,小而美可能更為重要。目前業務中,護膚占比更小一點,但是沒關系,我們香水的份額很大,很符合市場需求。從業績來看,我們Q1也就是國內的Q3,其實銷售已經有了雙位數的增長。現在整體護膚市場增長是有點放緩的狀態,所以我們還是感到欣慰的。
NBD:您如何看待中國消費者對科蒂公司品牌的認知和接受程度?科蒂公司在中國市場有哪些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聯系的計劃或舉措?
陳立乙: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陷在一個爭論里,是把集團的名字靠前,還是把品牌的名字靠前。但最后觸及消費者的還得是品牌,是品牌帶來差量化。當然,對于科蒂而言,我們也會對集團有很多的呈現,比如集團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議程等等;我們也在全球推廣“不再定義美”的項目,這雙軌我們都要推進。
NBD:進入中國市場后,科蒂大力開拓線上渠道,目前線上線下占比如何?您關注到近年來中國的渠道有哪些變化?未來會重點在哪些渠道發力?
陳立乙:科蒂的線下業務一直比較強,近期我們也進入了線上市場。目前的情況下,線上渠道是我們肯定要走的方向,目前也看到了很多成績,我們線上的占比和增速都在增加。我們目前線上業務可能還是小,但我們的方向很清楚,整個中國市場的動態大概是50:50左右,很多的公司都差不多。中國的市場跟全球很多別的市場都不一樣,中國特別注重線上。
NBD:您如何看待中國的美妝市場?近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您對于未來中國市場美妝行業的發展趨勢有何看法?
陳立乙:首先我覺得目前外部環境的確競爭很激烈,也帶來了很多的變化。一家企業以前總結的所有經驗可能走到今天,再想復制過來繼續用,這是不可行的。所以我覺得要理解發生的變化,要看穿發生的變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被摒棄的,并要有對一件事的堅持。我覺得目前中國遇到的一些情況是暫時的,我們對中國充滿了信心。
NBD:近年來中國興起國貨潮,您如何看待中國品牌對公司業務的競爭?或者對于科蒂而言,更關注中國品牌的投資機會?
陳立乙:中國市場呈現了很有趣的一些信號,中國的品牌傳遞了更多理念、產品也在努力地做到更高質量,他們也知道怎么構建品牌,講述品牌故事。回過頭看中國走過的這幾年,市場其實進步得非常快,我們對于中國品牌有這樣的提升感到非常開心。
NBD:您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周期可能對公司業務產生的影響?口紅經濟還在奏效嗎?
陳立乙:對于科蒂中國來講,我們不存在這個周期,因為我們在中國體量尚小,所以外部的環境讓我們看到有挑戰,但是可能我們更看到一些機會。中國最近幾年里看到的可能是“香水經濟”,大家對香的認知提升,知道它不是一個功能性產品,是一個情感鏈接、文化傳承的產品。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突然有這樣的需求,因為大家需要去探尋真我。
封面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