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25 10:41:26
◎愛瑪科技首席品牌官莫炫認為,“如果應用一項技術導致成本大幅提升,那這項技術本身的價值并不算高,也不會在市場上得以生存。能夠快速復制的技術、能夠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的技術一定是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價值,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莫炫看來,行業有沒有“天花板”還是取決于對消費者本身的洞察和理解、技術創新以及企業交付的服務和體驗。“綜合來看,行業的空間其實還很大,3.5億的存量空間至少還有兩年。”
每經記者|楊煜 每經編輯|魏官紅
靠近車輛自動解鎖,智能管理“三電”系統……這并不是在講電動汽車的功能配置,而是兩輪電動車行業如火如荼的智能化升級。
無論是小牛電動、九號公司等“造車新勢力”,還是雅迪控股、愛瑪科技等傳統廠牌,均已在智能化的“路口”正面相逢。
近日,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愛瑪科技(SH603529,股價36.3元,市值312.92億元)在“智能交通短途出行論壇”上宣布,到2025年,公司智能化車型的滲透率將達到90%;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愛瑪智能化車型的滲透率尚不足5%——智能化對行業的滲透速度可見一斑。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各大品牌押注智能化,背后有何商業考量?
實際上,近三年兩輪電動車實現高速增長,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是GB17761-2018《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新國標》)實施后產生的替換需求。尋找下一個增長點,是業內企業共同面對的戰略抉擇。而從用戶側看,智能化功能已成為消費者購置車輛的普遍關注因素。
智能化正成為電動兩輪車的新賣點,而這與主力消費人群的變遷相關。
愛瑪科技預計,到2025年,90后與00后將成為兩輪電動車的主力消費者。“這部分人群的成長伴隨著電子產品、智能手機等應用,對于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愛瑪研究院院長肖冰表示。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此前,舒適性與外觀設計是用戶主要的購車關注因素,但如今83.9%的車主在購車時更偏好購買有智能化功能的兩輪電動車,例如異動報警、健康自檢等功能。
智能化由此也成為業內廠商搶占的競爭高地。雅迪、愛瑪等“業內老兵”力推產品升級,小牛電動(NASDAQ:NIU,股價4.12美元,市值3.18億美元)、九號公司(SH689009,股價34.7元,市值247.91億元)等新勢力則自帶互聯網基因入局。
市場上有聲音將行業緊密的智能化布局形容為“科技戰”,但在肖冰看來,這種說法為時尚早。國內兩輪電動車的智能化發展仍在早期階段。肖冰表示,2022年,全行業智能化車型的滲透率大概小于5%。
從技術研發層面來看,愛瑪科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業內各品牌已形成共識,即圍繞消費者使用環節,圍繞車輛騎行前、騎行中、騎行后等場景為用戶帶來便利性,進行智能化功能的定義。但各家為達成智能化功能所實施的技術路線各不相同。
肖冰進一步解釋道,互聯網基因廠商最早開展兩輪電動車的智能化,并吸引到一批互聯網原住民用戶,但這類人群畢竟是少數。愛瑪面對的用戶群既有城市中的年輕精英,也有買菜的大媽和種田的大爺。因此,從技術流派上講,愛瑪更傾向于平民化和便利實用性,而非APP使用頻率這一互聯網企業常常強調的概念。
據肖冰介紹,目前兩輪電動車平均零售單價約為2080元。這一數字說明,對廣大消費者而言,兩輪電動車仍是一類強調性價比和普惠性的出行工具。然而,在電動車添加多種智能化功能后,新技術的研發應用是否會導致產品售價水漲船高?到那時,兩輪式電動車還會是高性價比的出行工具嗎?
在論壇中,愛瑪科技并未透露其智能化產品的具體定價。
但愛瑪科技首席品牌官莫炫認為,消費者是足夠聰明的,他們會判斷是“智商稅”還是真正的實惠。“如果應用一項技術導致成本大幅提升,那這項技術本身的價值并不算高,也不會在市場上得以生存。能夠快速復制的技術、能夠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的技術一定是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價值,降低了使用成本。”
跳出智能化本身來看,技術升級往往是打破行業“天花板”的手段之一。
據愛瑪科技招股說明書,2014年到2018年,國內電動自行車產量基本呈現逐年下滑趨勢,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多年維持在2.5億輛的水平,市場競爭激烈。
直至2019年《新國標》正式實施,對電動自行車的各項關鍵性能如整車質量、整車尺寸、最高時速等進行了修改,各地為《新國標》的實施設置了長短不同的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后,不符合《新國標》要求的車型將不被允許上路通行。由此產生的替換需求帶來了市場容量新的增長點。同時,疫情期間消費者對公共交通出行的擔憂與不便,也對兩輪電動車市場的增長發揮了助益。
查閱年報數據不難發現,2019年-2022年,雅迪控股(HK01585,股價16.66港元,市值510.43億港元)、新日股份(SH603787,股價17.36元,市值35.41億元)、愛瑪科技三大兩輪電車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均比以往攀升了一個臺階。據肖冰介紹,2022年中國電動車存量用戶已達到約3.5億。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煜 攝
然而,《新國標》過渡期結束在即,消費者對公共交通的需求恢復,電動車行業是否會再遇增長瓶頸?
據愛瑪科技2022年年報,根據現有實施情況,《新國標》過渡期預計將于2024年底結束。對此,莫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存量釋放的紅利期還有兩年時間,“至少在今年肯定不是天花板”。并且,這幾年還有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增長因素——技術進步帶來使用人群的急劇擴大。
在過去,兩輪電動車只能滿足短途出行需求,消費者需要每日充電,也更看重經濟性。莫炫表示,彼時行業既無法提供高性能、長續航的產品,也無法提供高顏值、個性化、滿足情緒價值的產品。但現在,兩輪電動車已經可以實現100公里至200公里的續航能力,在一些原本對電動自行車需求不大的城市里,已經出現井噴式的增長。
另一方面,在用戶側,新的消費需求也在涌現。
據莫炫介紹,不少高收入人群會出于休閑放松的需要購買兩輪電動車。例如,在跑步健身這一場景下,從家里出發到公園跑步,就存在短途出行的需求。很多精英階層也需要兩輪電動車作為代步工具去滿足他們的日常通勤。對這類人群而言,“兩輪電動車已成為高頻(使用)的剛需產品。”莫炫說道。
此外,對年輕的消費群體特別是女性消費者來說,兩輪電動車不僅是出行工具,還兼具情緒價值。莫炫注意到,很多女性消費者會去“打扮”自己的電動車,例如貼張貼紙、掛個玩偶,再分享到社交媒體平臺。
因此,在莫炫看來,行業有沒有“天花板”還是取決于對消費者本身的洞察和理解、技術創新以及企業交付的服務和體驗。“綜合來看,行業的空間其實還很大,3.5億的存量空間至少還有兩年。兩年后通過我們的創新和技術,想象空間還是很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