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5 12:48:43
打造“人行城市”,將人撬動進“中心”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成都超線公園效果圖 圖片來源:Aedas
在城市翻新擴張的同時,遺留在市區里的工業遺存空間如何自處?
2009年,紐約曼哈頓島南部,高線公園(High Line)伴隨對大眾認知的顛覆“橫空出世”。這條由廢棄鐵路改造而來的長條形公園,讓難以跨越的城市“分割線”,變身為不同社區居民可進入、可交流的通路。
人流大量涌入,讓高線公園迅速成長為每年800萬人造訪的熱門景點,也在尋找城市新與舊、秩序與活力平衡點的建筑業界攪起漣漪。
此后,從倫敦到首爾再到上海,各類“高線公園”在全球各地廣泛鋪開,新理念不斷被植入進這個新興載體。最近的一個嶄新探索,是去年底在成都開街的“超線公園”。
這樣一個在有限條件下誕生、看上去完全不同于傳統空間的項目,為何能對全球城市釋放出如此強烈的吸引力?
前不久,我們與成都超線公園設計方,國際建筑設計公司Aedas創始人、全球首席設計師紀達夫(Keith Griffiths)再次談論起全球的高線公園熱。
Aedas創始人、全球首席設計師紀達夫(Keith Griffiths)
在他看來,成都“超線公園”之所以能走入“聚光燈”下,不僅源于其特殊形態——穿行于高樓之間、供輸電線通過的3公里狹長地帶,更因其身處的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需求快速變化,帶動空間形態的轉變。
在采訪過程中,長期研究高密度城市的紀達夫拿出厚厚一疊項目照片,它們表面上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商業體和街區景象,然而貫穿于建筑內部和四周,推動上下分層、聯通街區的廊道則暴露出空間創新之處。“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新的城市規劃體系,讓建筑和公園通過天上、地下多層道路連接起來。”他說。
這讓人很容易聯想起美國城市學者簡·雅各布斯對街道和城市多樣性的論述。10余年前,她推動了紐約高線公園的落地,而眼下,高線公園及其代表的道路,正成為紀達夫在內的建筑師重新思考城市的關鍵“道具”。
城市進化論:與紐約的高線公園不同,新搭建的高線公園往往會增加更多功能,比如,以成都超線公園為代表,嘗試打造成街區型商業體。但也有人指出,類似高線公園的線性空間,可能對傳統消費習慣帶來一定挑戰。在您看來,超線公園所代表的空間和商業存在怎樣的適配度?
紀達夫:超線公園與高線公園有一些類似之處,又不盡相同。二者均誕生于有限空間,但超線公園還被用于商業、娛樂,以及周邊大量建筑的連接,這從根本上說是服務于片區內需求的。
線上零售在中國的占比已上升至超過30%,當線下購物被一個中心化更強的線上購物取代,為什么我們還需要線下零售?我們需要娛樂,需要體驗不同的購物環境。
舉個例子,我想要買一件外套,并找到最低價,但我不知道尺寸是否合適、無法觸摸材質,這時就會想要線下體驗。我還希望能跟朋友討論,于是約朋友一起去看。這里就包括了購物體驗和社交活動。消費者需要線下消費,目的不只是購物行為本身,而是交際,是購物之外的活動。
我認為,超線公園所設計的消費形態是超前的,它不像購物中心那么高大,但勝在連通性強,與社區結合緊密。社區商業體可以消化社區內交際需求,而更大型的商業體,則會吸引來自不同社區的人前來交際。
城市進化論:“街道”型的線性空間為何能滿足新的商業需求?
紀達夫:不妨回到智能手機普及之前的情形,當時,人們習慣于開車30公里前往大型商超,完成購物行為后直接開車回家,如今這一模式已經一定程度上失效。
未來,高街將回到零售商業的“主戰場”。其作為連接公園和社區的樞紐,不需要開車30公里才能到達;街道會聚集更多小型專門店,每個建筑群都將承載一部分商業功能,并集中于專門的商業區域內。不只是零售、電影院、戲劇院等娛樂場所,餐飲店、公園也會聚集。
社區也會迎來重生。在購物中心出現、寬闊的車道改變城市交通之前,社區一直存在。由此,不同商店可以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并容納更多社交活動。這其實才是城市過去的樣子,我40年前在倫敦生活時就是如此。
城市進化論:這與現在城市以大型商場為中心的發展方式似乎并不一致。在您看來,應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
紀達夫:城市有多種不同發展范式,目前常見的一種是“中心”式。以上海為例,由地鐵線路交叉處形成的“中心”,與周邊地區相比,它們往往密度更高,商、住功能也更為混合。這就是所謂的TOD(軌道交通導向的城市發展),“軌道交通導向”體現在一個由交通線路交叉所構成的網絡上。
TOD的另一個例子是高鐵站。高鐵站的建立通常會分隔街區,導致其兩側無法聯通,通過建立多層道路系統,可以讓高鐵站從“分割者”變成“整合者”,比如搭建天橋、架高高鐵軌道、打造地鐵樞紐等。這樣,高鐵站將城市“縫合”起來,并將提升周邊的居住密度。
我們不妨再跳出來,從廣義上看TOD,指的是所有通過增加連通性來提升城市密度的方式。在我看來,城市還需要進一步創造高密度“中心”,類似的天橋和高臺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做的是,創造一個新的規劃模式,通過空中或地下的道路增加城市的連通性。
香港西九龍站 攝影:Edmund Sumner
現在說到高密度,通常與高層建筑,大型商超或購物中心相關,且修建于40、50年前。如今,城市繁榮需要更多網絡,如何將高層建筑的優勢進一步向周邊擴散?不是修建另一棟6層“盒子”商業,而是需要天橋、高臺等讓城市聯通起來。
對于在高層建筑中的生活和工作的人,更渴望有陽臺或庭院與外界的聯通。不妨考慮在高層建筑的5樓以下,修建與外界聯通的道路,可以讓人不需離開建筑就能到外界,甚至聯通到其他建筑群,并感受社區氛圍。這將是城市下一步發展方向。
城市進化論:內地不少城市也提出TOD的發展策略,從前一階段動作來看,主要集中在軌道交通線路建設、高層建筑修建上。在您看來,針對城市目前的建設規模,如何從更細節層面提升TOD的形態,增強城市的聯通性?
紀達夫:不同城市情況可能完全不同,以重慶和成都為例。重慶多山、多水,地形高低起伏,穿行在高層建筑中的道路自然形成其“陽臺”和“地下通道”。再加上河面上密集的橋梁,本身具備“3D城市”的基礎。
反觀成都,地勢更為平坦。平原城市往往傾向于修建公園,這可能走向一種誤區,即大型公園將城市分割開來,寬馬路進一步讓建筑和公園形成“孤島”。最終,不同社區的市民很難對話,其與外界的聯系,僅剩靠地鐵前往一個小時外的工作地。
作為全球知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建立了一種以“市鎮”為核心的城市體系,每一個市鎮內都包含了十分緊湊、鄰近的建筑群,并由空中連廊、天橋連接,周圍則是學校和公園,每個“市鎮”就是一個“社區”,規模通常較大,平均為5萬到10萬人,且內部有很強的交通系統支撐。
為什么新加坡能夠建立起更有效的TOD模式?一個原因是對社區的重視。事實上,不少中國城市的老城區,也能感受到很強的社區性,提供連通性的窄馬路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城市已經靠軌道交通定位“中心”,接下來圍繞其建設,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讓道路變窄,并搭建天橋、設立人行高臺,在高層建筑的3、4層位置形成一個公共空間,盡可能地聯系起來。換句話說,需要打造一個“人行城市”,如泵一般將人撬動進“中心”。
通過這種規劃手法,上海老城區周圍成功生長出許多新中心,中國香港、新加坡也是如此。
城市進化論:要推動城市恢復連接,城市和開發商分別應當扮演何種角色?
紀達夫: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地區幾乎沒有天橋和高臺。隨著香港不斷向港口區延伸,城市連通性下降。當時一些前瞻的開發商找到政府,他們提出可以通過建造天橋和高臺的方式重建連接性,政府則給予容積率獎勵。比如,如果開發商利用建筑2、3層的2平方米區域來打造連接空間,并與另一棟建筑相連,就能額外獲得2平方米的容積率獎勵。
金融激勵是香港連通提升的重要原因,深圳前海總部經濟區也有類似政策。新加坡沒有參照這種模式。因為新市鎮是由政府統一規劃,并由政府、開發商或二者一同修建的。
此外,對于特定區域,政府還需要制定區域級總規,將天橋、天臺等連通性考慮進去。這需要首先確定高密度場所的位置,謹慎判斷每一條軌道交通線路的位置和走向,每個站點的位置是否符合提升密度的需求。資源和活力的增長是很漫長的,需要經過超過百年的時間,因此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長時間探索。
對于已確定的高密度場所,可以對規則做一些細微調整。比如居住密度從5:1提升至7:1,商業密度從10:1調成12:1。
還包括重新界定建筑退距。通常來說,對于給定的用地紅線,建筑通常需要向后退讓一定距離,使其遠離道路和其他建筑。我認為,建筑間的距離增加造成了城市的聯通障礙,正相反的是,需要將建筑修在道路邊上。
這些道路旁邊的建筑將構成一種“膠水區域”,可以將城市聚集在一起。需要將“膠水區域”緊密連接、貫通起來,讓建筑靠近街道邊緣,可以增強跨越街道的連接性。對此,區域總規需要統一天橋、天臺的位置,比如都在建筑的12層。這些做法僅在特定區域推行,可以先劃定試驗區,根據效果決定其是否適合復制推廣。
城市進化論:通過這些新的建筑和道路,能否改變城市千篇一律的問題?
紀達夫:對于這個問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答案。英國曾經出現過一種名為“空中街道”的公寓樓。他們將長型板式公寓樓修建在公園的上方,以梯子和天臺連接,公寓房門對著天臺并列排布,居民出門能直接進入道路。但不久后,天臺變成了滋生犯罪的場所,這一模式走向失敗,公寓也被全部拆除。
但在新加坡,類似的標準住房模型卻起到了很好的收效,政府甚至為此撰寫了一本書。新加坡的關鍵在于吸引居民營造社區,設想一種場景,你每天都會經過鄰居門口,如果一連幾天沒看到張先生,你會疑惑,張先生去哪了,是不是身體欠佳?你可能會和其他人交流,看是否需要通知醫生。為了促進居民社交,新加坡還將梯子換成了天臺,并種上植物。
新加坡星宇項目 攝影:Paul Warchol
過去15年間,新加坡在改變居住形態的過程中,還進一步將重點放在提升社區獨特性。他們尋找大量設計師,通過競標激發創意,并運用至塔樓和建筑中。這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營造。
如何讓一個區域變得可識別、具有獨特性?舉一個例子,一個社區有很漂亮的浮雕花園,可能起初看起來并不算特別,但漸漸地,一些特質開始顯現,如果花園中有一棵榕樹,隨著樹木成長,整個社區變綠,就可能成為區別于其他社區的獨特之處。
社區營造現在極為重要。在倫敦,取得建筑許可必須要包含社區營造的考慮,即便是私人建筑,都在創造一種社區,而且在決定之初就要包含社區在內。建筑方要與社區共商,社區需要什么,建筑能給社區帶來什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