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實施創新型“碳替減”應建立“三支柱”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2 23:14:18

      每經記者|劉嘉魁    每經編輯|廖丹    

      11月22日,2022中國資本創新(成都)峰會在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幕。本屆峰會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承辦,以“凝聚資本力量助力創新創造”為主題,圍繞金融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金融創新激發產業動能、資本聚集釋放創新活力等話題進行探討和分享。

      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演講,圍繞增量創新驅動的經濟和金融轉型,闡述了綠色技術創新對我國能源和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介紹了進取型減碳戰略的“三支柱”體系。

      劉世錦 主辦方供圖

      技術創新是綠色轉型核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中國能源和經濟的綠色轉型應該走怎樣的道路?劉世錦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借鑒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正確理解和處理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一些新的增量初期個頭小、影響弱,但活力強、成長空間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由配角轉化為主角。

      劉世錦闡述了現實中可觀察到的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

      第一種是衰退型減碳,即通過少生產甚至不生產來減少、停止碳排放。

      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通過提高碳的生產率,用同樣多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如通常所說的節能減排。

      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的排放,比如清潔能源發電。

      劉世錦舉例說,隨著創新競爭加劇,價格下降,不少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為負,典型案例是光伏發電。過去十年間,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目前已經低于燃煤發電成本,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創新帶來的成本下降,對整個能源轉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極大增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能力。”他特別強調。

      綠色轉型的核心是綠色技術創新。

      “解開減碳與增長兩難、實現減碳與增長雙贏的鑰匙是創新驅動的綠色技術替代和減碳成本下降。”劉世錦表示,綠色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系統性地“換技術”,實現綠色技術替代。

      對于綠色技術應達到的三個目標,他認為,一是高技術含量和生產率;二是少排放,甚至零排放;三是和傳統產業相比具有競爭力的低成本。

      綠色技術創新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創新型“碳替減”。何謂創新型“碳替減”?即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也可稱之為替代性減碳。

      劉世錦表示,創新型“碳替減”在減碳的同時實現了增長,把二者的沖突關系轉化為協同關系。增量部分的碳替減可以降低全局碳排放強度,存量部分的碳替減則可降低全局碳排放總量,這是實現碳排放“雙控”的重要抓手。

      同時他也認為,創新型“碳替減”在理論、政策和實際工作中獲得的關注度還不夠,缺少相應的價值評估和激勵機制,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未來在繼續重視增效型減碳的同時,應盡快把創新型“碳替減”納入碳減排的核算體系,統籌增量與存量、未來減碳與當下減碳、創新與安全,力爭減碳與增長雙贏。

      應建立“三支柱”體系

      我們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推動創新型“碳替減”?

      劉世錦建議,應加快制定以碳排放“雙控”為目標、減碳與增長雙贏的五年規劃和遠景規劃。

      具體到各地區,應加快制定新技術、新產業在增量和存量中的有序替代,發揮已有產業競爭優勢,推動增長潛能充分釋放的近期和遠景規劃,從而引導經濟社會積極平穩地實現綠色轉型。

      關于前述三種減碳戰略,劉世錦表示,衰退型減碳、增效型減碳均屬于防御型戰略,而創新型減碳則是進取型戰略,也是未來主要的方向。

      劉世錦認為,實施進取型減碳戰略,應建立“三支柱”體系。第一個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這個市場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碳替減的產品,以及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權交易。

      劉世錦建議,各地在起步階段可以從實際出發,先建立“碳資產池”或者“綠碳銀行”,開展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和交易。如果市場或機制運行有效,可以向外地交易者開放,逐步演變為更大范圍的區域市場乃至全國性市場。

      第二個支柱是形成區域自主減排的責任體系。劉世錦表示,可以把長期的減排目標量化,分解下去。而地區和企業完成減排任務,可以采用三種辦法。第一是自身直接減排,第二是生產“碳替減”產品,第三是通過市場交易購買創新型“碳替減”產品。

      “創新型‘碳替減’市場與減排責任體系建立后,將會形成市場導向,促進減碳、增長、降本、提效協同推進的內在機制,實現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劉世錦強調。

      第三個支柱是加快以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他表示,加快在各個企業建立碳賬戶,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建立個人碳賬戶,在企業中推廣ESG評估。同時,金融體系還可借助創新型“碳替減”開發多種類型的金融產品。

      對于進取型減碳戰略“三支柱”體系,劉世錦建議,可在創新意愿強的省市、區縣甚至開發區先行先試,給出一定的試錯探索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并完善提高后,再行推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11月22日,2022中國資本創新(成都)峰會在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幕。本屆峰會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承辦,以“凝聚資本力量助力創新創造”為主題,圍繞金融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金融創新激發產業動能、資本聚集釋放創新活力等話題進行探討和分享。 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演講,圍繞增量創新驅動的經濟和金融轉型,闡述了綠色技術創新對我國能源和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介紹了進取型減碳戰略的“三支柱”體系。 劉世錦主辦方供圖 技術創新是綠色轉型核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中國能源和經濟的綠色轉型應該走怎樣的道路?劉世錦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借鑒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正確理解和處理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一些新的增量初期個頭小、影響弱,但活力強、成長空間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由配角轉化為主角。 劉世錦闡述了現實中可觀察到的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 第一種是衰退型減碳,即通過少生產甚至不生產來減少、停止碳排放。 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通過提高碳的生產率,用同樣多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如通常所說的節能減排。 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的排放,比如清潔能源發電。 劉世錦舉例說,隨著創新競爭加劇,價格下降,不少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為負,典型案例是光伏發電。過去十年間,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目前已經低于燃煤發電成本,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創新帶來的成本下降,對整個能源轉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極大增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能力。”他特別強調。 綠色轉型的核心是綠色技術創新。 “解開減碳與增長兩難、實現減碳與增長雙贏的鑰匙是創新驅動的綠色技術替代和減碳成本下降。”劉世錦表示,綠色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系統性地“換技術”,實現綠色技術替代。 對于綠色技術應達到的三個目標,他認為,一是高技術含量和生產率;二是少排放,甚至零排放;三是和傳統產業相比具有競爭力的低成本。 綠色技術創新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創新型“碳替減”。何謂創新型“碳替減”?即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也可稱之為替代性減碳。 劉世錦表示,創新型“碳替減”在減碳的同時實現了增長,把二者的沖突關系轉化為協同關系。增量部分的碳替減可以降低全局碳排放強度,存量部分的碳替減則可降低全局碳排放總量,這是實現碳排放“雙控”的重要抓手。 同時他也認為,創新型“碳替減”在理論、政策和實際工作中獲得的關注度還不夠,缺少相應的價值評估和激勵機制,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未來在繼續重視增效型減碳的同時,應盡快把創新型“碳替減”納入碳減排的核算體系,統籌增量與存量、未來減碳與當下減碳、創新與安全,力爭減碳與增長雙贏。 應建立“三支柱”體系 我們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推動創新型“碳替減”? 劉世錦建議,應加快制定以碳排放“雙控”為目標、減碳與增長雙贏的五年規劃和遠景規劃。 具體到各地區,應加快制定新技術、新產業在增量和存量中的有序替代,發揮已有產業競爭優勢,推動增長潛能充分釋放的近期和遠景規劃,從而引導經濟社會積極平穩地實現綠色轉型。 關于前述三種減碳戰略,劉世錦表示,衰退型減碳、增效型減碳均屬于防御型戰略,而創新型減碳則是進取型戰略,也是未來主要的方向。 劉世錦認為,實施進取型減碳戰略,應建立“三支柱”體系。第一個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這個市場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碳替減的產品,以及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權交易。 劉世錦建議,各地在起步階段可以從實際出發,先建立“碳資產池”或者“綠碳銀行”,開展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和交易。如果市場或機制運行有效,可以向外地交易者開放,逐步演變為更大范圍的區域市場乃至全國性市場。 第二個支柱是形成區域自主減排的責任體系。劉世錦表示,可以把長期的減排目標量化,分解下去。而地區和企業完成減排任務,可以采用三種辦法。第一是自身直接減排,第二是生產“碳替減”產品,第三是通過市場交易購買創新型“碳替減”產品。 “創新型‘碳替減’市場與減排責任體系建立后,將會形成市場導向,促進減碳、增長、降本、提效協同推進的內在機制,實現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劉世錦強調。 第三個支柱是加快以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他表示,加快在各個企業建立碳賬戶,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建立個人碳賬戶,在企業中推廣ESG評估。同時,金融體系還可借助創新型“碳替減”開發多種類型的金融產品。 對于進取型減碳戰略“三支柱”體系,劉世錦建議,可在創新意愿強的省市、區縣甚至開發區先行先試,給出一定的試錯探索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并完善提高后,再行推廣。
      碳中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天堂|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无码专区视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亚洲综合自拍成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