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20 15:15:29
每經編輯|何小桃
隨著“土坑酸菜”問題的披露,國內方便面市場迎來變革。
有著25年歷史的河南白象方便面,以一句“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被網友“買爆”,而另一家知名方便面品牌今麥郎卻陷入“日資”的爭議之中。
3月19日今麥郎再次發微博表示,“近日突然涌現大量賬號質疑今麥郎是日資企業,小麥我不得不亮出‘身份證’了。”并附圖片表明自身百分百中國民營企業的身份,沒有一分錢外資,提醒消費者不要被誤導。
圖片來源:今麥郎官方微博
與此同時,3月20日今麥郎公司官網也發布類似聲明,強調今麥郎百分百是民營企業。當天#今麥郎再發聲#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圖片來源:今麥郎官網截圖
與日清早已分手
今麥郎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華龍食品集團,總部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根據其官方資料,今麥郎集團是橫跨面品、飲品兩大品類的大型食品集團,產品覆蓋方便面、掛面、面粉、飲品等。
據界面新聞報道,今麥郎曾經兩度與食品巨頭公司“分手”。2004年,日本的日清公司曾出資15.54億元,與河北華龍面業有限公司(今麥郎的前身)合資成立世界最大制面企業——中日合資華龍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到了2015年,日清控股在與今麥郎合作10年后分道揚鑣;2016年,統一也以12.91億元價格出售今麥郎飲品47.83%股權,雙方10年的合作走向終點。
對于今麥郎與日清的分手,當時有日本媒體分析稱,借助低價格在農村地區具有優勢的今麥郎與憑借高端路線在城市地區具有優勢的日清在戰略上存在明顯差異。
而關于今麥郎與統一的合作終結,統一回應稱是“已基本完成階段性戰略目標”,今麥郎則表示“在公司走向資本市場過程中,因與統一產生‘同業競爭’而受到制約”。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在今麥郎官方澄清微博下面,有讀者回復“(日清)早就已撤資,網上隨便一查就能看到”,今麥郎官方微博回復了一個點贊的表情。
而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查詢啟信寶發現,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為范現國、范明強、和成安3人。
營收超200億
剛宣布6億元融資
根據報道,早在2019年,今麥郎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18.488億元。而其董事長范現國在2020年9月的第二十屆方便面大會上,表示“過去三十年是康統(康師傅、統一)之間的競爭,2020年將開啟康今(康師傅、今麥郎)競爭的時代。”
如果僅從營收來看,今麥郎與統一差距并不是很遠。根據統一在2020年3月25日發布的年報,其2019年全年營收為220.197億元。
2019年8月,范現國曾對外公開表示:“2019年全年營收將突破200億元,2020年我們有信心達到300億,未來將達到1000億。”
不過以目前來看,今麥郎距離1000億的營收目標還比較遠。以食品行業另一巨頭娃哈哈作比較,娃哈哈的千億目標在8年時間里都未達成——在2013年達到營收鼎峰783億元后逐年下跌,2016年為529億元,從2017年到2019年,營收分別是465億元、469億元、46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麥郎曾經在2017年提出獨立上市,在上市啟動會上,今麥郎董事長范現國發言表示決心要將今麥郎打造成大營銷平臺,實現收入1000億,進軍資本市場。
2021年1月,河北證監局網站有公告披露,中信建投證券擔任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今麥郎”)上市輔導機構,雙方已于2020年12月23日簽署上市輔導協議,公司有望沖刺A股的“方便面第一股”。
2022年1月28日,今麥郎宣布完成了六億元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中國消費行業頭部機構加華資本。今麥郎表示,公司是國內屈指可數的橫跨食品、飲料兩大賽道的行業巨頭企業,營收規模超200億元,有望成為中國版的“雀巢”和“卡夫”。
圖片來源:今麥郎公司官網
方便食品賽道涌入新的競爭者
值得注意的是,方便食品賽道從來不缺少競爭者和入局者。
如今的速食賽道早已與過去康師傅、統一、今麥郎崛起之時不同。出身于新消費時代的新晉品牌們,線上營銷能力更強,顯然更能打動Z世代的年輕人。
以同為面食品類的新晉品牌拉面說為例,自2016年創立起,拉面說就將產品定位為“高端健康的拉面”。為此,拉面說將宣傳戰場放在了B站、抖音等平臺并與大量KOL合作推廣,一舉打開了知名度。淘寶拉面說旗艦店中,售賣最好的產品是6盒裝的網紅拉面,即使單價超過20元,仍月銷超過一萬件。而對比康師傅和統一,單看粉絲數量,二者淘寶旗艦店的粉絲數量相加還不及拉面說的粉絲數量。
據時代周報報道,食品營銷專家于潤潔表示,如今,大陸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臺電商和新電商的發展、新消費品牌的多渠道便利融資、Z世代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等,都淡化了傳統品牌的優勢。過去的成功,很可能變成康師傅和統一創新的絆腳石。品類和產品的取舍、營銷隊伍,推老產品卻不推新產品的慣性思維等都是康統必須解決和克服的,創新型組織變革將成為必需。
而對于市面上的新品類產品,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表示,各種食品之間仍有需求空間,所以很多商家在這方面進行了創新,比如米粉、螺螄粉、自熱火鍋等產品,都是在升級消費者的使用場景,以方便出行、露營等。
“升級了使用場景后,會有更多的消費者愿意為此付費,但這類產品的利潤雖然會相對較高,但規模不會太大。同時,這類產品的收益取決于研發能力,也就是要有真正能超越同類產品的口味、口感才能立足。”賴陽說。目前,想要開發出一個能完全代替方便面的品類,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康師傅和統一的顛覆者,不會是今麥郎和白象這種同品類、同行業的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新品類的創新企業。”于潤潔表示,隨著冷鏈的完善和新零售的發展,未來潛在的替代品,則可能來自更新鮮的即熱即食新品類,來自原料更天然更健康的產品。
編輯| 何小桃 杜波
校對|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經APP、界面新聞、時代周報等
德爾塔之后,奧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