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2 18:30:35
◎孫東來表示,可以把一張小的能源網絡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規劃設計階段,它存在對負荷的預測,對當地的資源稟賦、外部政策等一系列問題的分析,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基于在更廣域場景上建立起來的數據模型,有助于實現最優化的(規劃設計)方式。
每經記者|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安宇飛 每經編輯|梁梟
11月21日,主題為“百年變局新機遇”的第九屆嶺南論壇在廣州舉辦。論壇上,嘉賓們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或將迅速發展,科技創新將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助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在論壇上表示,要以“雙碳”促進科技創新。他認為,“無廢社會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和“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是雙碳目標達成的主要路徑,而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極熵科技創始人兼CEO孫東來稱,碳中和這個賽道特別龐大,包括綠色能源低碳能源的替代、節能減排的技術、碳普及的技術以及碳交易等等,每一塊都需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加持。
論壇上,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表示,應該認識到中國完成“3060”目標任務較為艱巨,如今距離完成碳達峰目標僅剩10年的時間,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僅相隔30年,因此實現“3060”目標需要巨大資金投入。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楊再敏認為,技術創新將為“雙碳”目標助力。他表示,就像30年之前人們想象不到現在的技術一樣,現在也很難想象到2030年、2060年人們會有什么樣的技術,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新技術來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陳勇表示,從達成“雙碳”目標的路徑角度來說,建設無廢社會是重要一步。什么是“無廢社會”?按照陳勇的解釋,“無”是一個相對概念,無廢社會指的是,通過節約減排和循環利用,實現在限域范圍內的廢棄物近零排放,取得能源、環境、經濟、資源和社會共贏。
而在無廢社會建設中,信息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陳勇用支撐無廢社會建設的垃圾分類行業舉例:垃圾處理裝備需要智能技術,如智能分選技術、智能應急裝備等;垃圾資源化利用需要數字技術,如基于大數據的全生命周期分析等;垃圾處理系統的管理、監督也需要傳感技術和數字技術等……
陳勇說:“(垃圾)分類以后,現在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分選如何去做?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去看,都是靠人工趴在地上去把它分揀,勞動力成本非常高,而且工人的健康也受到一定的挑戰。我們認為完全可以用現代化的、智能的、自動化的分選技術,來實現后續的垃圾分類的工作。”
從宏觀視角來看,“雙碳”目標的達成需要科技創新的推動。從微觀視角來看,具體到每個企業、每個社區的能源網建設,也需要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
“工業企業、產業園區,包括我們的家庭社區,其實這張小的能源網怎么去改變,很大意義上決定我們能不能更好地達成碳中和這個目標。”孫東來說。
孫東來表示,可以把一張小的能源網絡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規劃設計階段,它存在對負荷的預測,對當地的資源稟賦、外部政策等一系列問題的分析,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基于在更廣域場景上建立起來的數據模型,有助于實現最優化的(規劃設計)方式。其次是投資建設,每個(投資建設)階段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動態的、數據化的優化。在后續的運營維護階段和交易收益階段中,也都需要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支持。
如今,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了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性。孫東來表示,企業有自己的電,有能源網絡,有用電設備,有自己的數據模型,這會變成企業自發去調整經濟形態的驅動力。
不過,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中,也要及早地考慮到“治理”的問題。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徐立認為,在AI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人類認知的邊界,技術的發展與治理共生共促而又互相制約。
徐立表示,負責任、隱私、公平、安全是全球AI倫理治理的“關鍵詞”。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要并行,更早達成在可控方面的認知,實現“約束優化”。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2589510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