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30 15:24:47
白酒似乎不再是千年不變的主角,果酒、起泡酒、清酒等品類異軍突起,獲得了資本與消費者的青睞。在成為新頭部的過程中,渠道、供應鏈等仍是考驗新品牌的難題。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六屆中國酒業資本論壇,吸引了多位新酒飲領域的代表,他們將以自身經驗探討如何破局。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文多
酒類消費,不僅僅是傳統白酒消費者的天地。
Z世代消費者的出現,促進了酒類品牌與產品的自我迭代。據天貓發布的中國年輕人低度潮飲酒Alco-pop品類文化白皮書,85、90及95后都是酒水消費的代際增量來源,同時95后具有顯著的消費占比提升趨勢。隨著這部分消費人群的需求增加,原先占比較小的預調雞尾酒品類等正在不斷提速擴容中。
在年輕人引領的這場以取悅自己為前提的消費變革中,白酒似乎不再是千年不變的主角,果酒、起泡酒、清酒等品類異軍突起,獲得了資本與消費者的青睞。
時值有著中國酒業“風向標”之稱的成都春季糖酒會將至,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六屆中國酒業資本論壇暨中國酒業金樽獎頒獎盛典4月6日上午將在成都舉行。論壇上,多家國內新酒飲的代表企業,及天貓酒水飲料相關負責人都將參會,就新酒飲的發展帶來精彩分享。
隨著Z世代消費群體的崛起,中國酒飲正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
何謂新酒飲?有酒業從業者表示:“我們正在被全新的酒文化教育著,這個‘新’沒有所謂邊界,新文化之外,新原料、新工藝、新飲用方式、新概念、新價值、新消費等等,皆在其中。”
新酒飲的新,體現在品類、原料、口味、銷售渠道、傳播渠道、品牌內涵等各個方面。
從品類上看,新酒飲早已跳脫出傳統白酒、啤酒等酒飲范圍,一些傳統酒飲也在積極創新推出融合酒類產品。如三割九分的純米大吟釀、酸甜利口的青梅酒、冒著泡的起泡小甜水……近年來都異軍突起。
據天貓新品創新中心《2020果酒創新趨勢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11月,梅酒增幅為90%、預調雞尾酒和果酒的增幅為50%,拉動品類增長的是近70%的購買人數的增長。
新酒飲市場不僅得到了資本的青睞,也引起了國外品牌或酒企的注意。如推出青梅酒梅見的江小白于去年獲得新一輪融資。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稱,該融資將用于繼續推進新酒飲計劃等。
啤酒方面,釀酒狗、打嗝海貍等精釀品牌開始以代理的方式進入中國,而拳擊貓、高大師、廢墟等國產中國精釀品牌也開始冒尖,傳統啤酒品牌青島也推出了精釀等高端產品。
在威士忌品類上,蘇格蘭老牌烈酒廠商羅曼湖集團進入中國,烈酒巨頭保樂力加在四川建威士忌酒廠,洋河聯手帝亞吉歐推出一款中國的威士忌“中仕忌”……可見酒企創新動作不斷。
除了品類創新,新酒飲與傳統酒飲區隔較大的一點便是傳播、購買的渠道創新。主播推薦、Kol分享、社交App種草,改變了消費者從了解到下單的消費路徑。自釀果酒的李子柒、分享美酒的自媒體醉鵝娘,新生代帶貨達人,都成為了導入消費者的重要入口。
更重要的,還有消費場景的改變。以前,酒水的消費場景主要發生在以“社交”為主要目的宴請中。但現在,酒水消費場景還增加了“輕社交”的“共飲”和“淺微醺”的“獨酌”。品酒的場所既可能是餐廳,也可以是酒吧、家中、旅途中。
近年來,強者恒強成為酒類行業的共識,但與此同時,新品類、新品牌成為了不少酒企另辟蹊徑的選擇。
有酒行業人士直言,年輕化是酒企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傳統白酒市場中,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中年群體,年輕的Z世代將成為白酒行業新增的消費人群,誰抓住了年輕人,誰就抓住了未來。品牌年輕化也是企業擁抱年輕人的發展趨勢,進而延伸年齡跨度、擴大白酒市場盤口、征服年輕消費者的市場藍海。
但當新酒飲猶如一匹黑馬沖刺而出時,單個產品或品牌或又被定義為“生命力脆弱”或“曇花一現”,如何將新勢力演變為一股可以長期存續的酒業力量,是新酒飲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
新酒飲市場的座次未定,是挑戰也是吸引力。誰能成為新酒飲市場的頭部品牌,是入局企業求索的答案,也是外界好奇的關鍵。在成為新頭部的過程中,渠道、供應鏈等仍是考驗新品牌的難題。
在新酒飲依靠社交平臺等進行傳播的同時,線下餐飲渠道仍是必爭之地,該渠道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讓新品牌的出圈難上加難。曾有行業人士稱,新品牌在餐飲渠道往往很難存活。前有資源強勢品牌的占位,后有餐廳扣點高企壓縮了利潤空間,幾年間擺脫不了虧損也是常態。
新酒飲無法逃脫的難題還有穩定且成本可控的供應鏈搭建。
白酒和啤酒等傳統酒飲的供應鏈已經比較成熟,但如今興起的“小眾”酒飲品類,如果酒、米酒等依然停留在小作坊的水平。因為無法規模化生產、釀造工藝復雜度高,導致成本高利潤低。
在這個背景下,不少新進場者選擇代工模式。但代工模式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成本不穩定、質量不可控、供應無法保障等問題。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六屆中國酒業資本論壇,吸引了多位新酒飲領域的代表。屆時,“悠蜜”藍莓酒背后的茅臺集團生態農業公司董事長李賢富,天貓酒水飲料行業總監雅斐等嘉賓,或以自身經驗或從行業趨勢層面,帶來更多精彩觀點。
了解會議更多詳情:請掃描二維碼了解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