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5 22:11:10
如何讓醫療資源下沉?如何滿足多層次的醫療需求?是醫療行業目前共同思考的問題。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院長李愛川以康復護理領域為例,分析了當前社會辦醫及康復行業的現狀。
每經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魏官紅
新冠疫情之下,社會公眾對社會辦醫、分級診療的呼聲越來越大。如何讓醫療資源下沉,如何滿足多層次的醫療需求,成了醫療行業內共同思考的問題。同時,非公立醫療機構面臨著不少難點,比如醫保覆蓋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非公立醫療機構人才依舊短缺等。
日前,在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非公醫療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院長李愛川,其以康復護理領域為例,分析了當前社會辦醫及康復行業的現狀。
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院長李愛川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東方華康作為非公立醫療機構,提倡醫養結合,您認為當前“醫養結合”這種模式在落地時有何難點?需要如何改進?
李愛川:在醫養結合這個模式下,我們主要遇到了三個問題:一是醫療服務的層次有待提高,二是社會辦醫的誠信不足。我從2001年開始進入非公立醫療機構,一路走過來,發現行業有不少亂象,我們必須堅持誠信辦醫。此外,目前國內康復醫學尚無標準模式。
我認為未來康復醫學行業需要做到五點,一是促進臨床與康復的融合,讓每一個醫生都能得到康復醫學方面的培訓,具備康復醫學資質,此外,要讓康復治療師具備臨床基礎;二是促進護理與康復的融合,加強對康復護士的培訓,護士日常訓練患者進行自我護理、主動參與;三是雙向轉診,首先,康復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間加強轉診,其次,康復機構和康復院校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四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發揮醫養機構自身的優勢;五是加強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
NBD:您在醫療服務行業有多年經驗,能否談談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在近年發生的變化?
李愛川: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10年以前,國家關于社會辦醫的相關政策很少,社會辦醫的前景到底怎么樣?對行業來說,非常不明朗;2010年,國務院同意《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這個文件明確提及鼓勵和發展社會辦醫,但是此后好幾年,社會辦醫仍存在“批得多管得少”的狀態,導致民營醫院的質量參差不齊;第三個階段是從2016年開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人口老齡化被反復提及,投資人和公眾更多地關注到醫療衛生這個領域,尤其是今年應對新冠疫情,對公眾的健康意識以及行業發展,一定會起到助推作用。
NBD:今年5月,上市公司大湖股份收購東方華康,此次收購會給東方華康帶來哪些變化?東方華康將如何與上市公司的戰略相匹配?
李愛川:其實我們一開始就有和上市公司合作的想法,我覺得和上市公司合作給我們帶來了三點實在的好處:一是人員穩定,從招聘人才的角度考慮,我們的員工更有歸屬感;二是有助于誠信辦院,我們知道中國民營醫院的發展史上,出現過一些不太規范的現象,而背靠上市公司,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遵守相關法律和財務要求;三是利于我們進一步擴充新建醫院,因為大湖股份對我們的并購采用增資擴股的形式,有利于我們不斷擴充,去新建更多的醫院。
此外,東方華康對上市公司也是一種有益補充,目前大湖股份(600257,SH)持有東方華康60%股權,或許得益于市場對于康復醫療領域的普遍看好,大湖股份近期走勢也不錯。
NBD:目前來看,牙科、美容、體檢等也是非公立醫療看重的領域,東方華康為什么選擇康復醫學這個賽道?
李愛川: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非公立醫院的數量占全國醫院數量的65.78%,但是床位數只占了12%,這說明中國的非公立醫院數量很多,但是服務量有待提高,所以非公立醫療的市場還很大。
而康復和護理對任何一個患者來說都是一種剛需,尤其是老年人口。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54億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76億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不只是對社會機構、經濟水平的影響,還有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
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我們發現的一大問題是照護人才短缺。老年人患病率高,大醫院床位負擔越來越重,三甲醫院資源越來越緊張。那么多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到底去哪里?所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建立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希望能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的模式,健全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此外,從技術層面上看,康復和護理患者前期大多在三級醫院做過治療,康復醫院相當于后ICU,我們在診斷明確治療之后,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
NBD:非公立醫院進醫保依舊是行業內關注的話題,對于康復醫院來說,目前醫保準入的情況如何?
李愛川:醫保的情況目前是這樣的,醫保局設立了全國診療目錄庫,每個地方填充價格之后,醫保局進行審核,所以各個地方的醫保報銷情況不一樣。像康復護理專科醫院這一塊,只要符合相關條件,無論是公立還是非公立,都可以被納入醫保,相關醫保協議是一年一簽,所以對于非公立的專科醫院來說,醫院的運營管理至關重要,絕對不能去踩醫保紅線,我們醫院采取的是院長責任制,每家醫院的院長承擔醫保管理的責任。
NBD:今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您認為康復醫學行業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響?
李愛川:今年國內疫情暴發初期,按照相關部門規定,江蘇的醫院67天內不能收治,上海的醫院是一個月內不能收治,門診要全部停掉。其實對康復醫院來說,相較直接關停的門診,疫情帶來的影響要小得多。因為康復醫院不以門診產生主要收入,患者的住院周期長,我們需要做的是進行封閉式管理,所以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尚在可控范圍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