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30 21:46:23
腫瘤電場治療是一種利用特定電場頻率干擾細胞分裂,抑制腫瘤增長并使受電場影響的癌細胞死亡的腫瘤治療手段。目前,腫瘤電場治療已在美國、日本等國上市,用于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
每經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梁梟
則樂上市不到半年后,再鼎醫藥(ZLAB,NASDAQ)迎來第二款在中國內地上市的產品。
今日(6月30日),用于腫瘤電場治療的新型抗癌產品愛普盾中國商業上市會在上海舉行。此前,愛普盾已于2020年5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與替莫唑胺聯合用于治療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同時,作為單一療法用于治療復發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愛普盾是近15年來,首個在中國內地獲批用于膠質母細胞瘤的創新療法,此前已在美國、日本等國上市。
腫瘤電場治療是一種利用特定電場頻率干擾細胞分裂,抑制腫瘤增長并使受電場影響的癌細胞死亡的腫瘤治療手段。目前,腫瘤電場治療已在美國、日本等國上市,用于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同時,多個關于腫瘤電場治療的全球III期關鍵性臨床研究也正在開展,以評估其用于腦轉移、非小細胞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療效。針對肝癌和胃癌的II期臨床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2018年9月,再鼎醫藥獲得Novocure公司獨家授權,負責腫瘤電場治療在大中華區的開發及上市,并與Novocure公司合作進行全球范圍其他適應癥的開發。2020年5月13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的上市申請,用于與替莫唑胺聯用治療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
此外,腫瘤電場治療已在美國推出,被用于惡性胸膜間皮瘤治療。2019年5月23日,美國FDA批準腫瘤電場治療NovoTTF-100LTM系統聯合培美曲塞和鉑類藥物化療方案,一線治療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惡性胸膜間皮瘤(MPM)。這也是繼培美曲塞獲批后,FDA15年來批準的第一款治療MPM的新療法。
據再鼎醫藥首席商務官梁怡介紹:“國內每年新發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約45000至50000人,而存量病人則不多,因為大部分病患的5年生存率不到5%。”
事實上,一項針對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III期多中心臨床研究EF-14顯示,與單用替莫唑胺相比,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與替莫唑胺聯合治療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
上述研究證實,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與替莫唑胺聯合使用治療新發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五年總生存率(OS)由5至13,提高超過兩倍;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由16個月延長至20.9個月。在上述試驗中,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表現出的效果與依從性密切相關,高依從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顯著延長。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國內,腫瘤電場治療儀的貼片售價為3324.95元/片。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提高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對于腫瘤電場治療這一創新療法的可及性,再鼎醫藥與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國藥控股、平安健康保險、上海鎂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個合作伙伴共同推出多方共付項目,同時愛普盾將作為首個醫療器械被納入多款城市定制健康險和商業健康險中。
針對醫療器械租賃項目,國藥控股(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凱介紹,相關腫瘤電場治療設備將通過國藥控股進口,以融資租賃的形式觸及藥房及患者,“國控租賃希望通過開拓愛普盾這個產品業務,緊跟趨勢優化產品和服務,拓寬國藥醫療器械融資租賃的三維空間。”
而在金融服務方面,上海鎂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小棟表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分期付款和租賃的方案,“我們會跟各個地方的醫保局合作,繼而推出各個城市的定制保險。因為醫保只能起到保底的作用,跟城市合作的保險可以降低治療費用。”
記者注意到,愛普盾目前已被納入首個城市定制險“杭州市民保”中。據再鼎醫藥方面透露,這一療法未來還將被納入多款健康險報銷目錄,購買此類健康險的人群,如果未來不幸罹患膠質母細胞瘤,使用腫瘤電場治療將可得到商業保險的報銷。
不難發現,通過設備租賃、患者援助和金融服務三重保障,再鼎醫藥正在構建高端醫療器械的多方共付方式。對此,再鼎醫藥首席商務官梁怡表示:“如何降低購藥成本對藥企來說很重要,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圈。因為一個創新藥或創新療法上市之后,并不能馬上進入醫保系統,所以肯定需要通過商業保險來增加可及性。”
此前,再鼎醫藥首款上市產品則樂同樣是與第三方機構展開合作,采取“多方共付”的支付機制。梁怡透露,未來公司上市的產品均會通過健康險等各類金融服務降低患者對產品的可及性門檻。
截至當地時間6月29日,再鼎醫藥收報82.53美元/股,當日上漲1.9%,市值超60億美元。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再鼎醫藥股價累計漲幅達近100%。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