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0 10:05:41
當前商業企業仍要持續關注、升級疫情的防控舉措,而要讓企業擺脫經營困境,依托于數字化轉型、開展模式創新嘗試是重要途徑。
每經記者|陳克遠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我國處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商業市場仍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挑戰需要應對。為此,正值今年兩會召開在即,身處連鎖經營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針對后疫情時期行業企業遇到的難題獻言獻策。
5月19日,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組織的“2020連鎖業兩會代表媒體溝通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長王填,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小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總裁洪明基就,今年兩會各自的建議進行了介紹。
通過梳理上述三位知名零售、餐飲連鎖企業老總的建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即便已經度過了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時期,但當前階段,國內連鎖零售業和連鎖餐飲業仍然面臨著一定的經營壓力和生存挑戰。同時,三位企業老總也提出,當前商業企業仍要持續關注、升級疫情的防控舉措。而要讓企業擺脫經營困境,依托于數字化轉型、開展模式創新嘗試是重要途徑。
疫情影響零售服務業成本提高 呼吁為消費場所降低成本
在“2020連鎖業兩會代表媒體溝通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長王填表示,今年兩會,他的建議主要聚焦在如何實行更加積極的消費政策方面。其中的三個建議是:第一,呼吁將商業地產調控從房地產調控中剝離出來;第二,呼吁取消峰谷電價;第三,希望將“七一建黨節”設為法定假日,通過增加假期讓消費者有更充裕的消費時間。
王填稱,當前中國經濟進入后疫情時代,可以看到,國家已經出臺并在加快落實各項促消費的政策。但對于不少連鎖企業來說,仍然有著一定的成本壓力。尤其是在此次疫情過后,連鎖企業的成本結構也將有所變化。
具體到他的兩會建議中,王填表示,消費首先需要消費環境和消費場所,而如果商業消費場所給到運營商的成本過高,也就是所謂的租金過高,這種高成本最終多少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客觀來說會影響到消費體驗,甚至抑制消費。
“商業地產是生產資料,住宅地產是生活資料,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放在一起管控是不科學的。”針對呼吁將商業地產調控從房地產調控中剝離出來的建議,王填解釋稱。
另外,對于呼吁取消“峰谷電價”的建議,王填也表示,很多省份實施“峰谷電價”,使得連鎖零售業的電費成本高企。但在他看來,電費分時段定價的方式并不適合商業場所。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王填表示,從目前連鎖經營行業的平均水平來看,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仍是企業經營的主要成本,兩者都占到企業應收到7-8個點。而水電費根據不同業態有所不同,但在如餐飲業、購物中心、超市等業態中也屬于占比較高的成本,約在2-3個點。正因如此,王填提出,通過此次兩會建言,希望能為消費提供環境的場所在各種交易成本方面有所降低。
連鎖餐飲業單一場景經營生命脆弱 應激活社交新零售模式
餐飲行業無疑是此次疫情期間受到沖擊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如今雖然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但對于企業來說,仍然需要通過模式創新提高企業的“生命力”。
“今年的疫情讓餐飲業受到重大沖擊,很多的同行企業都說,特別痛苦,商品賣不出去、房租給不起。”在“2020連鎖業兩會代表媒體溝通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總裁洪明基表示,其實不只是餐飲業,包括部分電商零售企業在一季度同樣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出現了業績的下滑。
但洪明基注意到,在此次疫情期間,唯獨社交新零售的模式仍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正因如此,洪明基稱,他在今年兩會的建議中,其中一點就是呼吁行業重視并激活社交新零售模式。
洪明基以吉野家的模式創新嘗試舉例稱,吉野家當前正通過推進S2B2C的模式,讓傳統企業員工實現多元化的收入。
“這次疫情讓我們認識到,餐飲企業單一場景經營的脆弱性。”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洪明基表示,過去連鎖餐飲企業經營的重點就是建立“地網”,主抓門店運營,但疫情讓整個行業受到了科技化的洗禮。
正因如此,對于吉野家未來的發展規劃,洪明基表示,在繼續發展門店的基礎上,吉野家將對商圈的選擇和門店的類型進行調整。如在部分商圈,將會以外賣為主,縮小堂食面積;但在一些旗艦店,仍會擴大門店面積,滿足用戶需要。另外,洪明基還提出,未來吉野家的發展會更加注重線上線下的結合,在關注“地網”建設同時,強化線上的“天網”、社交的“人網”運維。同時,還將通過加碼輕工業產品投入,以及強化店總培訓利用社交新媒體等方式,增強企業的“生命力”。
推廣肉類冷鮮上市,建議禁止活畜禽流通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當前,盡管已經度過了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時期,但對于各行各業來說,疫情防控這根弦仍然不能有絲毫放松。正因如此,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小紅看來,疫情防控,應從制度的源頭開始“防”。
據了解,在此次李小紅向兩會提交的建議中,其中一條就提出,建議禁止活畜禽流通,同時推廣肉類冷鮮上市,以此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李小紅表示,今年的疫情是繼非典、禽流感、非洲豬瘟后,又一次由肉類動物引發的災難。而一系列由鮮活動物引起的安全事故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加強肉類產業結構性調整,改調“活”為調“肉”已勢在必行。
“推廣肉類冷鮮上市正當時”,李小紅在建議中表示,對比冷鮮肉與熱鮮肉,前者不僅肉質鮮美,且較后者也更營養、更安全。僅從保質期來看,一般熱鮮肉的保質期只有1天,而冷鮮肉在0-10℃的溫度條件下,保質期一般可達7天。
同時,李小紅還提到,近年來,我國冷鏈基礎建設正在強力推進。目前我國肉類產品冷鏈流通率為15%,冷藏運輸率達30%,雖然較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易腐食品冷鏈物流率已達100%的水平仍有差距,但冷鏈產業的加強已經為冷鮮肉上市提供了保障。
此外,李小紅還表示,冷鮮上市還將有助于撬動相關產業鏈。由于消費習慣的原因,我國居民喜食熱鮮肉,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普遍對冷鮮肉認識不足。當前我國冷鮮肉消費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若豬牛羊禽全品類實行冷鮮上市,將有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相關鏈條產業如屠宰、冷鏈儲存及運輸、生鮮電商、新餐飲、社區零售、貧困地區“山貨”等在疫情的陰霾下都有望迎來發展曙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