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08 10:42:17
每經記者|孫桐桐 每經編輯|張北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去年年底,王艷(化名)從父輩手中接下已經營多年的民營加油站,原本打算大展身手,哪料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損失不小。如今,疫情對生意的影響已逐漸退去,但她還是愁眉不展。
為了增加客流量,今年年初,她上線了加油平臺“團油APP”。可讓她頭疼的是,團油平臺不僅頻繁出現軟件漏洞,而且業務員還經常要求她幫忙刷單做高流水。更讓她不解的是,團油平臺在已經抽取服務費的前提下,還吃掉了加油站給到消費者的優惠金額。
圖片來源:團油APP簡介截圖
與王艷有共同遭遇的加油站老板不只一人,有部分加油站老板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認為團油APP存在諸多“綁架”加油站業主的行為。
對此,記者向團油APP所在公司能鏈集團求證,對方相關負責人僅表示:“這些問題都很敏感。”截至發稿,能鏈集團并未給出具體回應。
民營加油站的引流煩惱
“從父輩那里接手后,我就想轉變經營思路,利用互聯網來拓展客源,增大客流量。”王艷告訴記者,在和中石化、中石油這種大品牌加油站競爭中,民營加油站在品牌知名度上很吃虧,所以希望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宣傳。
經過一番比較后,一款名為“團油APP”的加油軟件進入王艷視野。加油省錢、便捷尋找附近油站是這個APP的核心賣點,通過接入大量加油站,規模采買燃油獲得議價權,從而讓利給司機,尤其面向物流運輸、網約車、出租車等營運型的職業司機。
“一個月大概加10次油,每次200多元,每次大約可以省20多元,一個月算下來,一條黃鶴樓(香煙)就出來了。”滴滴快車司機張師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用團油APP已有3個多月了,也是一個司機朋友推薦給他的。對網約車司機來說,燃油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成本,若能長期節約的確是件高興的事兒。
圖片來源:團油APP截圖
不過,原本希望通過這款APP提升加油站客流量,改善經營狀況的加油站老板王艷卻高興不起來。幾個月過去了,她發現團油APP引流來的大部分還是自己原有的老客戶,新客戶增量不明顯,并非業務員推銷時所說的“神器”。
“10個車主中大概有六七個是老客戶,沒有特別好的實質性引流效果。”王艷告訴記者,團油APP會從每一筆成交的訂單中抽取1%的服務費,老顧客都轉到了APP上,服務費成本也因此增加了。
“團油APP活動日給一定補貼時,收入會稍微高于成本,但在沒有活動補貼時,基本就是虧本賺吆喝了,幸好現在總體還算持平。”王艷說。
與王艷一樣,深圳的一位加油站老板在上線團油APP半年后,發現自家的客流量不但沒有增長,反而被平臺導流到了其他加油站,最后他決定下線,扎實做好線下加油站服務。
記者隨機走訪了上海幾家團油合作的加油站,工作人員都表示使用團油APP來加油的用戶比較多。 “周末優惠多一些,大概每升便宜4毛錢,平時每升優惠兩三毛,具體優惠金額在APP可以看到,我們不清楚的。”上海某加油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用戶可以在APP上比較各個加油站的價格,比較實用。
圖片來源:團油APP截圖
“我家附近的加油站周六降價0.5元,用團油的話也就優惠幾塊錢,價格還要以加油站的為準,所以還是不用了。”一位車主告訴記者,如果在加油站辦卡充值,長期算下來要比團油更劃算。
記者在黑貓投訴上搜索發現,關于團油APP的投訴共78條,主要集中于退款難、加油量與實際不符、客服敷衍推脫等問題。
求助商家刷單
除了引流“問題”,有加油站老板向記者反應,團油APP存在流水造假和暗自吃掉商家給消費者讓利的情況。
“團油APP對內部業務員有業績考核,應該是每個月每個油站要有3000元的流水,因為沒有那么大的客流量,和我對接的業務員經常讓我幫忙刷單,幫他完成業績,實際上并沒有人來加油。”王艷告訴記者,開始她還有些顧慮,但對方告訴她,刷單在團油APP很普遍,其他加油站也經常這樣做。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刷單都是先用加油站老板自己的錢,需要后續提現。加油站如果想調整優惠價格,需要團油內部審批,時長甚至要一個月,非常不靈活,沒有自主調配的權利。”一位消息人士透露。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艷發現,自己加油站給消費者的讓利并沒有完全給到車主,后臺結算和車主的支付費用對不上。
“之前出于信任,都沒有核對過。那次顧客加了100元的油,實際支付是80元。我們后臺結算顯示讓利22元,顧客卻只享受到了20元優惠。”王艷告訴記者,團油的工作人員對此解釋稱財務設置出了問題。此后,她更加注意核對賬目,發現這種現象更頻繁了,每隔幾天就會出現一次對不上賬的情況,團油方面始終沒有給出解決方案。
實際上,作為平臺方,團油在與加油站合作時,已經約定除了每單抽取1%的服務費之外,不會產生其他費用,也并未對加油站進行業績考核。
“合作的時候他們說自己是大公司、大平臺,特別注重軟件服務,但我現在的感受是團油并沒有用心去做軟件產品,每次出了問題都是手工調整,后續還有類似情況發生,沒有優化。”王艷失望地對記者說。
被指復制“某咖啡”模式
公開資料顯示,團油初始品牌為“車主邦”,2019年底品牌曾升級為“團油車主邦”。今年2月,品牌再次升級后更名為“團油”,原品牌不再使用。
據了解,團油是能鏈集團旗下的職業司機一站式加油平臺,業務發展十分迅速,合作企業包括菜鳥、快狗打車、貨拉拉、嘀嗒出行、神州專車等國內商用車出行企業。目前,團油已經接入了超過2萬座加油站,這意味著全國范圍內兩成油站已經納入團油版圖。
圖片來源:團油網站
2019年,成立三年的能鏈集團在“資本寒冬”中,連續完成B輪、B+輪和C輪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15億元。目前,能鏈集團擁有團油、快電、能鏈SaaS及能數四大業務板塊,已建立起覆蓋全國400余座城市的油、電一體化出行能源供給網絡,鏈接超過2萬座加油站和31萬根充電樁,為國內約3億車主提供能源供給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能鏈集團的C輪融資由愉悅資本領投,蔚來資本、KIP中國跟投。這樣的資本背景與近期“暴雷”的某咖啡有相似之處。愉悅資本正是一手促成該咖啡企業的快速發展、迅速赴美上市的背后股東之一。而團油業務的快速擴張、“燒錢”補貼等運營模式與其似曾相識。
“平臺的流水數據非常關鍵,很多內部銷售人員讓加油站老板和工作人員一起刷單,為的就是做高平臺流水,讓平臺數據看起來更大,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進入。”一位消息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種做法有可能是為上市做準備,但卻沒有創造真正的價值,對行業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