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30 21:30:00
位于經濟浪潮之端的零售巨頭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積極求變。
每經記者|王星平 陳克遠 劉洋 趙雯琪 每經編輯|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9行至尾聲,零售浪潮持續風卷云涌:下沉、社交、To B、全渠道,戰火空前激烈。這場看得見的炮火,不僅是618、“雙11”戰鼓震天、橫槍躍馬殺出的數千億戰報,也不僅是企業真金白銀狂撒出去的一輪接一輪的百億補貼。背后,是云端暗戰。
這一年,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全面開花;京東喊出全集團技術革命開啟京東“技術服務元年”;拼多多持續利用分布式AI的加持支撐起電商第三極;蘇寧則利用技術升級打通了零售全場景……
相較于零售C端的戰火紛飛,不得不承認,由云端技術支撐的品牌、供應鏈、IT、零售能力、增值服務等,更加無形且抽象,被討論的聲音仿佛也更小一些。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場軍備競賽不重要,相反,這才是2019零售江湖最無聲、又最核心的較量。
在2019這場云端軍備競賽較量中,阿里巴巴無疑是最受矚目那一個。阿里云創始人王堅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更將這場關切推至輿論制高點。
而王堅主持研發的飛天云操作系統,在2019天貓“雙11”中,成功支撐起新的流量高峰:訂單峰值54.4萬筆/秒,單日數據處理量達970PB。這在全球的云計算巨頭中絕無僅有,再次創造了歷史,也成就了2019新零售史上新的交易奇跡。技術和創新,成為了重構電商/零售增長力的根本所在。
從純電商時代走向數字經濟時代,這在阿里乃至行業是共識。
早在2014年,馬云便在論壇演講時提到他的判斷,“人類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基于此判斷,之后的阿里巴巴在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加大投入。而到了2019年,這些技術投入也隨著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全面開花得到集中顯現。
2019年1月,阿里巴巴發布阿里商業操作系統。時任阿里巴巴CEO的張勇明確提出,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將幫助企業完成“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制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信息技術”等11大商業要素的在線化和數字化。
張勇堅信,所有的商業要素未來都會在新技術的驅動下全面走向數字化,進而走向智能化運營,數據不僅產生在商業場景當中,同時也在被實時應用。
如今,距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提出也已經過了一年。這一年中,一大批企業利用阿里巴巴集成的能力走向全方位數字化,實現超預期的業績增長,從消費零售領域開始掀起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智能化革命。
根據阿里巴巴方面12月中旬對外公開的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9月,商家在天貓發布超9000萬款新品,這相當于每個天貓品牌商家平均每月發布50款新品。過去一年,2000個淘品牌在淘寶上誕生,C2M產業帶定制新品同比增長7倍,商家每月通過阿里媽媽營銷推廣200萬件新品。2019年,超500個品牌4000多款新品接入天貓精靈。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搭建的數字商業基礎設施已為數千萬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支持,上萬品牌享受數智化供應鏈服務,以中臺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技術正在通過阿里云對外輸出,目前已有100余個針對企業全面上云的定制化解決方案誕生,令企業IT綜合成本下降一半、創新提效3倍。
不止于此,12月19日,阿里巴巴宣布新一輪面向未來的升級,大力推進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云計算三大戰略。同日,張勇也發布內部信宣布了新一輪架構調整和人事變動。其中,這一輪架構調整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在于技術體系的變革。
具體來說,張建鋒在以往擔任達摩院院長、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的基礎之上,又被賦予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的角色,從而領導阿里巴巴未來的技術總戰略、達摩院的建設,以及致力于阿里云智能業務的進一步突破。從CTO到技術委員會主席,張建鋒在職位晉升的同時,也把阿里巴巴CTO的角色空了出來,由原螞蟻金服CTO程立擔任。
一系列的動作可以看到,阿里巴巴正發揮其在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并且在戰略上對技術進行了更多強調。
無獨有偶,2019,無論之于京東、還是京東的技術轉型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京東集團明確了“以零售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的戰略定位,明確開啟“技術服務元年”,成為京東集團發展進入“新十年”的一個全新注腳。
就在12月9日,京東集團宣布成立集團技術委員會。京東集團副總裁周伯文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而技術委員會由此成為京東技術條線的最高管理決策機構。同時,京東集團整合原京東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業部的架構與職責,設立京東云與AI事業部,由周伯文擔任負責人。
在周伯文看來,如果要對京東技術的發展階段進行總結,那2019年的關口就是京東技術從“內生能量”到“外賦于行”的轉變節點。
于“內生”成效而言,京東集團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該集團實現凈收入1348億元,同比增長28.7%,大幅高于市場預期;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60.6%至31億元。京東零售經營利潤率實現了3.3%的新高點,這是京東零售的經營利潤率第一次進入“3”時代,而其所依賴的是,京東通過技術升級帶來的運營效率提升。
更具體來說,2019“雙11”期間,京東通過全平臺實時監控系統,采用大數據和AI技術管控價格,實時處理1000多萬條價格數據;通過采用智能客服深度學習技術,京東智能客服累計處理超過3416萬次服務;通過數字營銷能力及智能供應鏈能力,京東零售單品類商品成交額突破億元僅用了20秒。
而在“外賦”的規劃上,在2019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京東集團副總裁黎科峰首次對外展示了京東集團技術全景圖。正如黎科峰表示,通過對原有的中心化技術系統進行改造,通過組件化、積木化的敏捷開發體系,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能力復制,在支持京東不斷擴展的業務布局的同時,京東技術也具備了承接更多外部需求的能力,包括對接國際化業務、對外部企業的系統改造等。
當然,在看到京東技術越發枝繁葉茂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其背后是京東集團對技術研發的巨額投入。
京東集團財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該集團在技術和內容上的投入高達110.28億元,同比增長27.61%。此外,京東集團方面還透露,2019年前三季度,京東體系所屬上市及非上市企業合計研發投入超130億元。
同樣,京東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回報也充滿期待。在2019年Q3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劉強東就表示,未來5年,京東集團的技術服務收入的增長幅度會遠遠高于收入的增長幅度,成為集團收入和利潤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拼多多能在三、四年之間,一躍成為中國電商第三極,不只是其瞄準下沉市場,更與拼多多背后的技術支撐有關。
在拼多多崛起之時,本土主要消費品市場已被傳統電商平臺占據,不過市場痛點猶在。彼時,淘寶將義烏小商品市場搬上了網,京東將中關村電腦城搬上了網,而農貿市場還未被搬到線上。不過,農產品上行難度頗大,并嚴重依賴中間環節,倉儲、物流及高強度勞動力和資本投入,使得每個環節的成本增加30%以上。
對此,拼多多通過產地直發模式,巧妙地繞過了“中間商”。首先,就是以算法推薦為核心模式,實現“貨找人”,確保訂單量的相對穩定;其次,以拼農貨的模式,幫助消費者建立“計劃性消費”的概念,社交拼團的模式,將購買農貨,從一個沖動性的即時消費,變成了預期的計劃消費;再次,拼多多將上述相對穩定的未來需求傳遞給農民,后者可以根據需求來發貨,變成了需求決定供給等。
換言之,不同于PC購物年代,“人找物”抑或“物為先”的特征,拼多多通過拼購模式,匯集人群同質需求,并通過AI技術實現人、貨精準匹配。目前,在拼多多的研發隊伍中,超1000人專注于算法設計和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3月,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宣布將成立技術顧問委員會,并由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前百度總裁陸奇領導技術委員會相關工作。其中的關鍵技術,正是拼多多一直強調的分布式AI。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對于分布式AI,拼多多技術團隊負責人曾解釋,集中式AI相當于有一個“中央大腦”,而分布式AI中系統的數據、知識、控制邏輯等信息都是分布存在的,系統中的節點和路徑能并行求解,各個子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彼此協作,相互聯系。
同時,上述負責人還表示,雖然“中央大腦”能夠對大量用戶過往生活軌跡、消費軌跡、出行軌跡、衣食住行等全場景的喜好進行全面分析,能為整個零售體系提供底層的數據支持,但集中式AI也會面臨一系列問題,如用戶很難了解自己的需求是怎么被算出來的,算法對普通用戶是一個黑箱狀態。相較之下,分布式AI更有利于演化出下一代互聯網架構,讓公共數據和私有數據的邊界更加清晰。
在分布式AI加持之下,過去一段時間,拼多多平臺累積誕生數十款銷售過百萬單的冠軍農貨單品和超過600款銷量10萬+的爆款農貨單品,開拓了包括雪蓮果、百香果在內的全新市場。
而拼多多仍在技術研發方面加大投入。根據拼多多發布的Q3財報,三季度,拼多多的研發費用為11.272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240%,占收入比達15.0%。同時,技術工程師占整體員工比例始終維持在50%以上。
同樣是樂于調整組織架構的企業,今年1月,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2019部署會上提出了“極智”理念——“極”是指要有發展的速度,“智”則是指要有發展的內涵。同時張近東指出,未來零售行業將全面邁入產業互聯網的時代。基于這一判斷,蘇寧全面推進全場景零售戰略。
這一戰略意味著在2019年蘇寧一方面要保證規模、門店、品類等方面的增速,還要推動組織、管理、運營、服務等全經營管理流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蘇寧深知,打造全場景零售,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各業態之間的協同。所以,2019年,如何運用自己科技能力,協助制造商建立面向未來的消費者運營體系,驅動零售企業能夠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場景互聯網化轉型成為這一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就2019年被各大平臺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下沉市場,蘇寧零售云作為蘇寧深耕縣鎮市場、成就縣鎮創業者的核心平臺,在今年9月突破4000店,同時正式推出3.0模式,全面整合蘇寧內外部品牌、供應鏈、運營、技術、物流、金融、服務對縣鎮傳統門店進行數字化改造,通過雙線融合提升鄉鎮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接下來,技術依然會是蘇寧投入的重點。就在12月16日-17日,蘇寧召開的2020年度工作部署會上,張近東透露,2020年蘇寧將繼續穩健投入,重點加大智慧零售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強化互聯網店面模型建設和升級、打造物流倉配一體的核心能力、提升零售科技能力的研發與應用,據了解,蘇寧新增科技、物流等領域基礎設施投入將不低于400億。
在部署會上,蘇寧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荊偉也表示,2020年蘇寧科技將全力打造場景零售OS驅動引擎力量,加速蘇寧全場景零售科技力的形成。從深化全場景零售構建,推進數智化經營攻略,持續建設以場景零售OS為核心的技術平臺化能力,支撐蘇寧新十年戰略的落地。
顯然,回看過去的2019年,多變與未知,無疑是各行業在這一整年最大的感受。對于中國零售行業來說,2019年,也是重大的拐點年。
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走向飽和,此前各大平臺所依賴的流量紅利逐漸消失,企業的生存面臨諸多問題;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從線上世界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多個層面,整個零售行業發展的未知性增強。在這樣的大拐點下,位于經濟浪潮之端的零售巨頭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積極求變。
而在過往的歷史中,巨頭們的發展重心常常引領著一個時代的發展,這也讓這些企業的發展路徑成為各行業企業學習的樣本。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各平臺再次罕見一致地將未來押注在“技術”。盡管可能形式各有不同,但無一不反映了技術本身在它們自身發展中獲得了更高的定位。
如今,站在2020年開啟的時間節點,我們也真誠地希望這一轉變,能讓中國零售企業穿透迷霧。同時,我們也將承擔起見證者的職責,見證這一切的到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