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2 21:07:43
每經編輯|孫志成 杜恒峰 杜波
圖片來源:攝圖網
“學生證我有,貸款拿到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又是一年開學季,非法校園貸誘人的廣告令不少大學生怦然心動。
校園貸近年來引發的問題較多,從上級部門到地方,也多次就遏制校園貸亂象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就眼下看,非法校園貸已是“人人喊打”。
雖然作為“偏門”的非法校園貸被堵住了,作為“正門”的規范、適度的高校金融服務,卻依然處于空白狀態。
為引導大學生遠離“非法校園貸”,進一步遏制這一校園“毒瘤”。日前,湖北省銀保監局表示,將不斷完善大學生信用體系建設,加大校園正規銀行信貸產品供給,降低貸款辦理門檻,力爭按照每個學生消費貸款5000元左右標準,向全省大學生投放80億元至100億元消費信貸,滿足大學生正常消費信貸需求。
據湖北日報報道,湖北銀保監局近期表示,將始終緊跟金融需求的最新趨勢,全面提升校園普惠金融的滿足度。此外,湖北銀保監局和湖北省金融辦還牽頭成立網貸整治工作專班,制定網貸整治制度匯編,建立網貸風險非現場統計報表體系,開展網絡借貸合規檢查。“非法校園貸”高發勢頭基本遏制、存量風險有效化解,涉及金額、人數顯著降低。
湖北銀保監局表示,將進一步推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銀校合作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正規金融服務主動供給,發揮校園金融服務主力軍作用,具體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是進一步完善網格化工作站功能。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功能成熟的工作站,納入網點設立規劃,及時升級為校園自助銀行、社區銀行或支行級營業網點,真正實現網格化工作站從“量的覆蓋”到“質的提升”。
二是積極創新校園金融產品運行模式。按照“小額、方便、快捷、高效”原則,探索建立動態、持續、完善的校園金融服務產品創新體系。再造校園信貸產品流程,取消或降低對大學生所在學校的資質要求,開發一批健康校園金融產品。
三是全面加強校園信貸服務供給。大力探索建立省內大學生信貸信息共享平臺,不斷完善大學生信用體系建設,加大校園金融服務產品推廣力度。力爭按照每個學生消費貸款5000元左右標準,向全省大學生投放80億元至100億元消費信貸的工作目標,以強有力的正規金融供給驅逐不良網貸毒瘤。
早在2017年,相關部門調查顯示,從2014年到2017年的這4年間,湖北省參與校園網貸的學生平均年齡20.28歲,包括手續費、利息、違約金等在內的人均借貸金額達22293元(在校期間),平均年化利率36.72%,一筆2000元借款,拿到手往往只有1300元左右。
為了方便和滿足大學生合理信貸需求,2017年,湖北銀監局、省政府金融辦和省教育廳聯合下發《關于推進校園金融服務網格化工作的通知》,湖北省內每所高校要進駐2家至3家銀行,按每5000名學生設置1個金融網格化校園工作站。2017年下旬,共有21家銀行與湖北省129所高校合作,已建立金融服務網格化工作站261個,實現全省高校全覆蓋。
本來想貸款買個五六千的手機,結果最后變成還不起的高利貸,這樣的非法校園貸時有發生,尤其是新的開學季,換上馬甲的非法校園貸有所抬頭。
今年8月,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在微博上發現眾多明確指向大學生貸款的賬號,這些微博賬號名稱中均有“大學生”、“貸款”、“借錢”等關鍵詞,且都擁有幾十萬粉絲。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微博平臺上以“貸款”為關鍵詞搜索,能夠找到眾多貸款中介賬號。在這其中,眾多賬號名稱明確指向“大學生”,例如“大額分期穩下大學生貸款借錢借款”、“貸款借錢大學生秒下款”、“貸款大學生小額大額包下”,這些賬號均在主頁標榜“無前期手續費”等信息,并附上微信或QQ等聯系方式。
就記者與多名中介溝通的情況來看,這些貸款中介的套路基本一致。對于學生身份,多名中介都表示可以包裝信息。
對于中介而言,如果成功下款,其所賺不菲。貸款中介收取的手續費是下款額度的15%到30%,大多數是20%。而在申請貸款前,并無法確定平臺最終能夠給到的額度,如果平臺給了一萬元額度,按照20%的手續費,借款人就需要向中介支付2000元手續費。
由于超高的利率,近年來,非法校園貸致學生跳樓自殺的消息屢見報端。
2016年3月,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生鄭德幸,先后在多個校園金融平臺貸款近60萬元,無力償還,在貸款方多種手段催債之后,不堪心靈伐戮的他,從青島市一賓館8樓跳下死亡;
2017年4月,廈門華廈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園貸,被發裸照催債,在泉州一賓館燒炭自殺;
2017年9月,21歲的陜西大二學生朱毓迪貸款20多萬,無力償還時跳江自殺。而在失聯前,他還給同學發去一段自殘的小視頻,上面的他左手割了3道很深的傷口。
在一些銀行機構的常規操作中,為學生提供貸款(或者辦理可用于透支的信用卡)的動力不足,主要是基于對學生還款能力的現實評估。盡管大學生多已成年,但學生貸款或者信用卡的主要還款源依然是家庭和家長。不少地方的國家助學貸款,更側重以生源地貸款的方式發放,可能也是在從還款源角度做考慮。
并且,因為需要監護人以簽字認可來放貸或者開卡,不少在校生的貸款(或者透支)消費的需求被壓制,讓一些不良校園貸趁虛而入。
對此,一位國有大行信貸相關人士認為:“如果能夠建立起來一個比較完整的一個信用記錄,包括現在的信用懲戒機制也比較完善了,我覺得從大學生群體來說,應該說是風險還相對可控。”
這位信貸工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對銀行的風險無非就是說到時候他畢業之后,他可能換了手機號聯系不上,或者就沒有還款的這些情況,或者可能忘了還款等情況。”
該名信貸工作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嘗試,我覺得其實對大學生積累自身的信用也是有幫助的,比如將來他走入社會之后,之前他有著良好的還款記錄和信用記錄,他要申請住房貸款或其他貸款的時候,也是有幫助的,這相當于是一個積累信用的一個過程。”
除了提供規范、適度的高校金融服務外,教導大學生避免過度消費,也是驅逐不良網貸的一大要素。事實上,目前爆出的校園貸悲劇中,也較少出現以滿足基本學習、生活需求為目的的貸款。在經濟較好的家庭,大學生正常消費需求多可以得到認可而滿足,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需要貸款解決的“正常消費需求”,則需要其家庭對貸款必要性和還款能力有商討有共識。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湖北日報、每經App(記者:肖樂、謝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