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9 19:27:58
“干濕垃圾分完之后,我們的環境效果就出來了。”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鄧海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的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但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后端設施肯定會跟上。
每經實習記者|宋可嘉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編輯|魏官紅
圖片來源:攝圖網
“濕垃圾到底是什么垃圾?小豬佩琦能吃的就是濕垃圾。”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已經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實施了近一個月,其中,“濕垃圾”這個原本不常見的名詞正開始被公眾深刻理解。
那么,當前端的居民分離出大量的濕垃圾之后,中后端濕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現狀是怎么樣的?未來的發展情況又如何?
“干濕垃圾分完之后,我們的環境效果就出來了。”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鄧海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他認為目前廚余垃圾(即濕垃圾)處理的第一代技術,對現有的廚余垃圾來說是沒問題的。但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的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滯后。不過,在鄧海文看來,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后端設施肯定會跟上。
NBD:廚余垃圾這個概念如何理解?為什么垃圾分類要專門將濕垃圾分離出來?
鄧海文:人們感受到自己家的垃圾桶底部變臭,就是由有機垃圾產生并聚集到垃圾桶下面的垃圾滲濾液造成的。實際上,干垃圾是沒有味道的,單獨把塑料瓶在垃圾桶里放個十天,它也沒什么臭味。
但是把看起來干的、沒有水分的面包丟在垃圾桶里面,三天之后,面包里面80%的水就溶解了,而溶解完之后面包就會變臭。所以說在垃圾分類的時候,最直觀的概念就是要把像面包這樣的濕垃圾和干垃圾分開,分完之后,環境效果就出來了。
NBD:目前廚余垃圾的投放方法是怎么樣的?許多互聯網企業正在入局垃圾分類投放環節,您看好智能化垃圾桶嗎?
鄧海文:其實廚余垃圾要分類投放的話,就是設一個廚余垃圾桶,然后根據不同小區的規模,設置不同容量的桶,最后添一個蓋。而智能化垃圾桶,目前不是很建議。
盡管智能化垃圾桶從理論上講很好,但是要看到中國還有一個群體叫“拾荒大軍”,他們會采取各種手段把有用的垃圾從智能化垃圾桶里面拿出來,當他拿不出來的時候,就會把智能化垃圾桶破壞掉。
所以,盡管國外很多地方都實現了居民將垃圾投放到智能化垃圾桶里,然后進行稱重,最后按價格計費的完整鏈條,但對于剛剛進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的我們來說,這還是最終要實現的理想狀態。
NBD:在廚余垃圾的收運環節,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
鄧海文:目前廚余垃圾收完之后可能就是直接運走,像當前餐廚垃圾處理廠一樣,直接用車送進去,或者可能在某個地方新建一個廚余垃圾中轉站,專門用來進行中轉。不會在現有的收運系統再加建廚余垃圾桶,因為可能會有很多居住在現有垃圾中轉站附近的居民不愿意。
NBD:在城市中心設計、建設相應的垃圾中轉站一般都會比較困難,現在是否有新的廚余收運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鄧海文:通州有一個智慧管道項目,就是為了解決垃圾的收運問題。我們想把垃圾通過氣體推動,在管道線中運輸大概兩公里左右,垃圾可以裝在一個瓶子里,推一下就走了。事實上,越在城市中心,垃圾中轉運輸設施就越難設計,而在國外,已經有城市的市中心做了這種氣體收集系統。
盡管它的運維成本還是要有一定投入,但是對于密集型的公共街區,以及改善社會環境,都有絕對的好處。這是目前垃圾除了車輛運輸之外新的運輸方式,在看不見的地下,垃圾會通過管道,直接從你家到達兩公里之外的收集站,速度相當快,1公里可能1分鐘不到,目前這種氣體收集系統每天可以收集60噸到70噸垃圾。
NBD:在后端處理方面,目前廚余垃圾的處理技術是否已經成熟,主流的處理方式是什么?
鄧海文:從技術方面來說,目前廚余垃圾的處理技術是第一代技術,不管第一代技術怎么樣,對現有的廚余垃圾來說,是沒問題的。不管你分類的是品質好還是品質差的,我們都有預設進去,所以在設計上,基本是沒什么問題。
另外,廚余垃圾其實和餐廚垃圾一樣,都是有機物,而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從2008年發展到現在,已經到第五、第六代技術了,總體技術比較成熟。現在大量的項目也都在做餐廚垃圾和廚余垃圾的協同處理,因為餐廚垃圾的含水量大概在85%~90%,廚余垃圾大概在65%~70%,在這個概念上面,基本上二者在做協同的時候,現在主流工藝線路走的還是厭氧發酵。
不過我們也主張多元化發展,譬如有些有機物可以去養蟲子,也可以去做堆肥,但是需要確保最后生產出來的堆肥是達標的,有地方去消納掉。因為生產出來的肥料放到農田里,曾遭到農民的反對,因為肥料里還是含有大量的玻璃渣、金屬等物質。
NBD:有市場觀點認為,相比于垃圾焚燒發電,濕垃圾處理投資起點高、技術投入復雜、處理周期長的弊端明顯,您認為目前廚余垃圾處理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鄧海文: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效益能評價的問題,對于垃圾分類及處理這件事來說,我們還必須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謀求這三方之間的平衡。對廚余垃圾處理來說,終端設施建設還存在處理能力不足或滯后的情況,這可能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不過,從現在上海開始強制推進垃圾分類的政策導向來看,濕垃圾的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出現了大量的廚余垃圾咨詢項目,總體規模超過了五千噸。
NBD:垃圾分類及廚余垃圾處理廠的建設,是否會對目前消化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垃圾焚燒廠產生影響?
鄧海文:我們在設計廚余垃圾處理廠的模型時,會考慮之后垃圾量衰減的因素。就目前大部分城市來說,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規模其實是不夠的,垃圾焚燒廠還不能消化地方每日生產的生活垃圾,所以我們在規劃廚余垃圾處理廠時,今年全國同時有幾百個垃圾焚燒項目在立項建設。餐廚、廚余垃圾處理廠的兜底都要到焚燒廠,焚燒廠的兜底則要到填埋場,這是物料性質決定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