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7-19 10:28:10
專注后期投資的PE機構與早期投資有根本性的區別——早期投資要做的是尋找“長跑冠軍”,而不是“百米沖刺冠軍”,需要看一個行業長期的發展趨勢,其中的風險也更高。PE投資若想進入早期投資,除了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外,還需要適應當下的早期投資環境,才能真正獲得更高的回報。
今年以來,記者在與多位投資人的交流,以及多場公開論壇活動中都發現,一些專注后期項目投資的PE機構也產生了投資早期項目的想法。盡管早在兩年前,像深創投這種大型的投資機構早已布局早期,但隨著今年科創板和注冊制的到來,有了投資前移意愿的PE機構越來越多。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去年沸沸揚揚的新經濟企業上市,隨后不久卻出現大規模的破發,另一方面是高成長后期項目被持續推高估值,使得不少項目成了“燙手的山芋”,再有注冊制的試點進一步縮窄了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套利空間,許多高價項目在二級市場能否成功“出貨”都得打上問號。
就以近期申報科創板的企業為例,廣證恒生研報統計了截至5月12日的108家申報企業,通過比較申報稿中券商預計的發行市值,與申報企業在一級市場的估值,發現了明顯的估值倒掛現象:7.79%的企業一級市場估值高于投行給出的預計發行后總市值。
的確,不少投資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資金方對成長性后期項目的追捧不斷地推高了項目估值,尤其是前兩年投進來的項目,如今再看投入產出比顯得非常不劃算,特別是一些C輪項目,商業模式仍在進一步驗證,風險還沒完全釋放出來,但估值卻依然高高在上,這個時候進去很容易變成接盤俠。
種種跡象都在預警,如今“上市”和“賺錢”之間的等號已逐漸被打破,投資人的風險意識無疑被大大加強。正如達晨財智總裁肖冰所言,當下科創板的出現,會讓創投行業加深洗牌,原來能夠活下來的投資機構,可能因為不適應科創板和注冊制,會有新的風險出現。因為整個市場估值體系發生了變化,沒有投資到最好的公司,上市也不會產生回報。
如此看來,若要以更合理的價格更早地投到優質項目,最好的選擇是“往前走”。但是,PE機構往前走并不能“說走就走”。據筆者觀察,近一兩年的早期投資風格較以往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個變化是估值的變化,這個在今年尤其明顯。筆者近期接觸了一些A輪融資的項目,發現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就是A輪投資人能給出的價格還低于Pre-A輪融資時的價格,這是由于在資金過剩的時候,投資人往往被創業項目華麗的商業模式吸引,把估值推得很高,而在資本市場低迷,投資人開始回歸理性的今年,猛然發現這些所謂的華麗的商業項目不值此前那個價格,就開始大肆壓價,于是新的投資人很難進去,舊的投資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投資的項目折價,創業項目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耽擱。
事實上,Pre-A輪的創業項目或許有商業模式,有幾個客戶就可以輕松融資,但A輪是真正考驗該商業模式是否能真正落地,能否復制的階段,這個階段投資人往往更加現實更加理性,融資也比較難,而到了B輪C輪,如果項目的銷售數據和估值不匹配,融資的難度就更大了。而大多數早期投資機構都是做波段投資的,只要自己的項目有了后輪接盤者,就可以退出獲利了,因此在資本市場全面回歸理性的環境下,早期投資或許應該更加審慎的對項目定價,緩解項目后期融資難度。
第二個變化則體現在投資方向上,從商業模式的投資轉為技術創新的投資。這對早期投資的專業團隊提出更高的要求,團隊要開始做減法,優化投資隊伍,使投資人變身為行業“專家”。近期有媒體報道不少投資人流向BAT,但事實上,BAT對投資人的要求也非常高,要么學習能力很高,要么有專業技術背景,這樣的趨勢在將來也會越來越明顯。
總的來說,專注后期投資的PE機構與早期投資有根本性的區別,早期投資要做的是尋找“長跑冠軍”,而不是“百米沖刺冠軍”,需要看一個行業長期的發展趨勢,而不是看行業有確定性的增長,當然其中的風險也是更高,因此PE投資若想進入早期投資,除了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外,還需要適應當下的早期投資環境,才能真正獲得更高的回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