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2 23:09:34
路由器,電視還是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入口競爭激烈,業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對于電視行業而言,搶占智能家居入口無疑能夠給低迷的行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實習編輯|湯輝
伴隨網絡基礎設施不斷發展完善,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智能終端新的品類不斷涌現并逐步實現普及,改變了傳統家居的體驗方式。
而隨著行業的變革,彩電也正迎來一場生態變革潮,各大廠商在4K超高清電視比拼廝殺之后,也逐步將電視當做爭奪智能家居的入口之一。
7月2日,2019(第十五屆)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大會舉行期間,國家數字音頻及多媒體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董桂官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AI電視的融合和兼容性仍需進一步提升。
資深行業觀察家董敏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AI電視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毫無疑問。但目前在智能家居的矩陣中,呈現黑電、白電兩大矩陣競爭的態勢,在智能家居硬件的互聯互通方面還存在一定障礙,怎樣更好地實現平臺連接、互聯互通,從單品階段到平臺升級,仍需要進一步探索。
2019(第十五屆)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在2019(第十五屆)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大會現場,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發布《2019年1-6月中國彩電消費及下半年市場預測趨勢報告》。陸刃波對《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表示,2019年下半年彩電市場的其中趨勢之一是4K超高清電視消費占比達70%,預計年底消費占比將超過80%,全面進入普及階段。
現場發布的《以電視為中心的家居物聯體驗白皮書》指出,智能家居產業發展迅速,2018年,全球市場規模約960億美元,其中我國占比約32%,市場規模約2000億元人民幣。隨著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國智慧家庭市場規模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董桂官表示,家居物聯經歷四個發展階段,1999-2003年,家電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拓展聯網功能,用戶可以通過移動電話和計算機終端對聯網家電進行一對一操作,同時將計算機的功能附加到家電產品上,但未實現互聯互通;2004-2009年,數字產品興起,設備之間逐漸互聯。眾多聯盟組織開發不同協議,推動家居物聯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不同廠家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2010年至今,家庭中的智能終端設備數量越來越多,家居物聯通過家庭智能設備、物聯網、寬帶網絡等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互聯互通;而在5G時代,隨著網絡速度提升、繳費成本下降,物聯網將與移動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
在行業變革下,家居物聯也從單品控制到互聯互通,從被動相應到主動智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近年來,長虹、創維、海爾、LG、海信等各大彩電品牌的AI智能家居布局已經逐漸成熟,而小米、華為、京東等也都擁有智慧物聯的平臺。這也讓業界開始思考,人工智能電視是否有可能從客廳C位,升級到智能家居C位。
圖片來源:攝圖網
按照業界的共識,人工智能電視作為客廳的主角和智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顯示終端,它的天然優勢讓其成為智慧家庭中的交互中心、控制中心,以及播放中心和存儲中心。
當下,電視在智能家居中的典型應用場景即家居設備操控。一位行業人士在會議現場舉例稱,觀看電視時電視屏幕會出現“空氣不佳”的提示,這是通過電視AIoT開啟家電互聯新時代的案例。作為家居物聯的核心部分,電視賦予智慧終端超高清顯示、快速響應、智能交互等特點。
不過,AI電視未來究竟能在智能家居市場搶占多少流量還尚待市場檢驗。
國家數字音頻及多媒體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董桂官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各家彩電廠商已經在智慧家居方面完成初步布局,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和戰略,但是整體來看,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兼容性不夠好,受制于多樣化的底層方案,目前各平臺乃至各品牌家電產品兼容性不夠好,難以保證終端消費者的良好體驗;二是AI融合有待進一步強化,當前的智能化水平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消費者的智能化體驗尚需提升;三是國內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各廠商未形成較好合力,同質化產品或方案較多,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
董敏提醒稱,隨著產業的變革,彩電產業盡管有超高清、大屏、顯示創新等元素不斷升級盤活新市場。但不容忽視的現狀是,目前彩電市場規模仍處于低迷的存量競爭格局,且用戶粘性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能否通過扮演智能家居入口的角色真正實現彩電業的生態變革潮,是業界需要深思的問題。
奧維云網方面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數據顯示,2019年618促銷期,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252萬臺,同比下降3.5%;零售額55億元,同比下降12.8%。彩電售價再探歷史最低,整體均價大幅向2000元以下價格段傾斜,2000元以下價格段增長7.9%。65寸成為市場第二大銷量尺寸,占比17.6%,增長7.6%。高端市場小幅增長,表現平平。
另一方面,董敏提到,智能家居的未來仍有兩個大趨勢值得關注:一是智能家電能否在外形上和智能家居環境融為一體,二是單品怎樣通過智能互聯開發和延伸自身的功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