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17 19:38:04
談及中外投資的差異,在璞米投資董事長、中國總裁曹宸綱看來,在中國做項目,EQ比IQ用得多,而在國外也恰恰相反。而凱輝基金管理合伙人段蘭春則提及,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避免把國內的這套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帶過去。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姚亞楠 每經編輯|肖芮冬
全球化與國際化日益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國正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全球競爭中。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吸引和對外直接投資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在中外投資交流、碰撞越來越多的今天,中外投資還存在哪些差異?中國投資的國際化進程中還有哪些需要補課的方面?近日,在投中網、投中信息主辦的“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多家國際知名PE負責人分享了不同的看法。
作為歐洲最大的PE之一,在璞米投資董事長、中國總裁曹宸綱看來,中國的小股權投資機會遠多于并購機會,而國外并購項目體量要遠大于小股權投資類的項目。“目前中國高速成長的產業非常多,所以很少有企業會賣空股權,但是在一個成熟的產業環境下,情況有很大差異。如果投資額較大,涉及到后續退出問題,肯定不會選擇做小股東,這是最大的差別。”
其次,在曹宸綱看來,國外“拍賣”多、私下交易少,中國私下談的生意則多、“拍賣”少。“談到最后你基本會發覺,真正出價的時候友情未必和價錢劃等號。有的人說得天花亂墜,最后出價錢可能出得很低。我認為未來拍賣將是趨勢。”
此外,曹宸綱還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是,在中國做項目,EQ比IQ用得多,而在國外也恰恰相反。“在中國私下聊得更多,跟創業者談判要琢磨透對方的心態,知道他要什么,給他想要的東西才會談下去。而國外是拍賣,沒什么感情好講的,所以IQ比EQ多。”
過去幾年中,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并購,也有不少投資機構出海投資,但在凱輝基金管理合伙人段蘭春看來,其實七八成左右的并購都是失敗的。“一些企業在國外并購公司,即使控股比例達到20%、30%以上,依然拿不到談判的機會,沒有董事會的影響力。雖然做了很多嘗試,但是無論是從文化還是影響力方面都沒有達到既定的目的。”
段蘭春認為造成一現象的原因首先在于高喊的全球化其實還是本土化,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避免把國內的這套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帶過去。她舉例稱,曾經有一家國內上市公司想去德國并購一家公司,董事長帶著二三十人的團隊飛去開了一整天會,覺得自己長途跋涉非常有誠意,可是德國方面卻反饋看不到誠意。“從德國公司的角度來說,你們過來第一沒有闡明為什么要買我,第二也沒有講清楚并購后要怎樣做,缺乏整體的考慮和布局,對公司未來戰略毫無安排,更別提對管理層的后續安排和激勵,所以他們不明白中國公司過來是在談什么,這就是非常大的文化差異。”
其次,在段蘭春看來,要真正融入國際市場,目標不能僅停留在投一個項目。“如何拿到世界一流投資人的錢,獲得他們的認可,這是很重要的。并且要招募到當地真正優秀的人才,打造全球最優秀的團隊。華為是全球化做得很好的公司,其打法是在每一個地方都能以當地的機制招到當地優秀的團隊,熟悉當地的法規、政策,激勵人才加入自己。我們在國際化上也要注意到這一點,包括國內的VC、PE。”
此外,段蘭春認為,還需要注意的是,在適應國外監管方面,國內機構可能需要很大的調整。“國內的監管與美國、歐洲的監管要求和嚴格度是不一樣的。而在投資論和方法方面,在歐洲,PE主流是用杠桿收購,這非常復雜,涉及到的知識和交易的設計以及和投行的關系,這些都是中國機構要學習的東西。”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也伴隨著中國投資的國際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摸索并積累經驗,同時要更加開放地學習。尊重當地的文化和運營的制度,用真正當地主流的方法,去做當地最好的項目,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國際化的事情做到潤物細無聲。”段蘭春表示。
更多創投新聞,請關注外光錐創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