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9-04-15 10:15:18
據統計,2018年在新藥領域,股權私募所重點關注的方向是抗腫瘤;其次,在免疫失調、代謝性疾病等領域也被關注較多。
2018年以來,化學仿制藥一致性評價、“4+7”帶量采購和創新藥優先審評等政策的推進和實施,顯示政府推動醫藥產業由“仿制型”向“創新型”轉變的決心,創新藥賽道也因此受到各路資本的關注。不過,熱門靶點扎堆嚴重、真正全球性的創新還較為缺乏等,也是投資中所面臨的挑戰。
在日前由浩悅資本主辦的第三屆醫療健康卓悅榜投資峰會上,來自醫療健康股權投資領域的諸多機構代表共同探討了在當前環境中如何破局。他們表示,早期投入創新藥仍可能帶來高投資回報率,不過隨著競爭的加劇,未來低端創新藥存在陷入價格戰的風險,只有投資真正的first-in-class(同類第一)和best-in-class(同類最優)才可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對于政策變局給醫藥行業和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表示,市場上對“4+7”帶量采購新政的看法,更多的是從醫保實現控費角度去理解,而對于投資人來說,則是確認了一個事實,即創新藥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可投的品類。
在諸多投資機構看來,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及上交所科創板的推出,都為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在二級市場流通提供了路徑,也進一步推動了創新藥的投資熱潮。
根據浩悅資本統計,2018年在新藥領域,股權私募所重點關注的方向是抗腫瘤,接近半數;其他關注較多的疾病領域有免疫失調、代謝性疾病等。小分子以及抗體藥物仍是新藥的關注點,相對于2015年~2017年,抗體藥物的比例在逐漸上升。并且,與2018年融資階段以中早期為主相匹配的是,過半數的產品仍處于臨床前至臨床一期。預測未來三年左右,隨著這批產品成功進入臨床三期,屆時將有大額的私募融資或并購發生。
一方面是創新藥的投資受到高度關注,但另一方面,創新同質化的現象也在引發擔憂,創新藥的投入究竟能不能帶來高額回報面臨疑問。浩悅資本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劉浩認為,中國加入ICH(人用藥品注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之后,意味著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將直接面對全球創新型藥企的競爭,但是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是扎堆在熱門靶點,缺乏真正的全球性創新。以熱門的PD1為例,投資人發現,自己所投公司不僅要面對臨床實驗階段的競爭,還要面臨今后市場銷售的競爭。
聯想之星合伙人冷艷表示,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創新,一要關注創新有沒有價值,是否滿足了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二是創新之后能否真正建立壁壘,如果競爭對手通過其他路徑也進行了某種創新達到了同樣的目的,那么這種創新的成色不高。
浩悅資本執行董事李逸石觀察到,投資人投創新藥大致的邏輯是,早期項目更多看團隊、中期項目更多看數據、中后期項目更多看銷售潛力。不過現在看到投資人更趨于謹慎,在投早期項目的時候,可能就把后面可能遇到的情況也都考慮到了,比如后期會不會有替代的競品、領先對手的時間、能不能贏得市場等等。反映出投資人越來越成熟。
談到全球性的創新,薄荷天使基金投資合伙人包楊歡認為,在目前國內原創研究還不足的環境下,投資機構想要系統性地投資完全的全球創新型產品,可能也會遇到問題,因此要在“全球創新”之前加“局部或者部分”,當然局部創新肯定是在巨頭的夾縫中生存,夾縫的空間可能會比較小。劉浩則認為,在生物醫藥領域如果想要彎道超車,可以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賽道,例如基因、細胞治療、罕見病、孤兒藥等。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洪坦表示,目前中國創新藥投資完整的生態鏈尚沒有完全建立。在美國一個創新藥開發到了任何一個階段,都能找到相對應的投資方,或者被大藥企收購,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