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2 18:04:41
上半場是追趕、發展與改革的30年,下半場是創新、變革和引領的1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陳克遠 實習編輯 王麗娜
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商貿流通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起步階段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此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入世”以后的各種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中國經濟的運行軌跡一路向前。
在我國眾多的商貿流通形式創新中,電子商務作為其中之一,于20世紀末起步,僅用20年時間,不僅表現出了勃勃生機,更是成為當下促進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
什么樣的市場環境孕育了中國的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哪些貢獻?未來電子商務又將走向何方?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王強。
正值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王強作為主筆撰寫了《中國商貿流通業改革開放40周年發展報告》,該報告以中國商業聯合會和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名義聯合向全社會發布,全文約2.2萬字;在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11月印發的《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起草階段,王強參與并組織了文件發布前的專家研討會;而其個人對于電子商務的關注,更是在其于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前身)攻讀博士學位的1999年,處于第一輪互聯網熱潮階段。此外,自2009年起,王強每年都會出版一份《中國零售業發展監測與分析報告》,目前該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為改革開放40年商貿流通業變化的見證者與研究者,王強告訴記者,改革開放40年間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可以按時間分為前30年的上半場和后10年的下半場。上半場是追趕、發展與改革的30年,下半場是創新、變革和引領的10年。而電子商務在下半場當中,不僅讓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更是帶動了我國流通、物流、商業技術等產業的發展。
奮起直追的30年 孕育電子商務成長的土壤
盡管電子商務不是中國的原生技術,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
縱觀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電子商務的萌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一輪發展高潮在1999-2001年期間,而其真正表現出對我國經濟發展強效助推作用,可能還要算到最近的10年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為有了改革開放前30年的成果作為基礎,由此才有了后10年電子商務的大發展。
王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改革開放的前30年,是追趕、發展與改革的30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的商貿流通業走過了1978-2008年的前30年間的4個階段,和2008-2018年的后十年的第5個階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總結改革開放40年內的成就,聚焦商貿流通業可以用四個突破、四個創新、十大轉變來形容。”王強表示,所謂的四個突破是指,突破以管制式分配為主要形式的產品流通體制,突破“重生產、輕流通”的理論認識誤區,突破狹隘的供給性的、產品性的有形市場觀念,突破體制約束,解放思想,實現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四個創新在于,流通理論創新,流通管理體制創新,和以商品交易市場、批發市場、工業品市場、農貿市場以及商業經營連鎖化為代表的流通制度創新,以信息技術變革所推動的新商業革命為代表的互聯網流通應用創新。
“將上述創新與突破具體落實到中國市場和流通上,就可以看到中國商業實現了十大轉變。”王強舉例說,就經濟體制而言,早年我國流通領域的主體曾是“國合商業一統天下”,但如今已經是各種經濟體制百花齊放,同時商業業態也變得更加現代、多元。而不僅是在商貿流通行業內部,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極大地滿足了老百姓日趨多樣的消費需求。
顯而易見的而是,上述改革開放成果為此后電子商務的發展培育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不僅如此,再從技術、設備等方面來看,在改革開放前30年的砥礪前行中,同樣為此后電子商務的發展提前備好了趁手的工具。
“改革之初的百貨店里,銷售員傳遞購物小票和錢款,還是用夾子從鋼絲上甩過去,等到了20世紀80、90年代,就開始引進國外的一些技術,比如POS機等,這是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前身。”王強表示,從初期的購買設施設備、引進技術,嘗試學習和消化,到技術運用成熟規范,并融合進購銷調存的全過程,再到后續建立國內自主的流通、零售以及物流設施設備和裝備產業,我國商貿流通業逐步實現了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大發展。也正式有了設備和技術的基礎,在隨后的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才有了我國流通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發揮引領作用的成就。
引流潮流的10年 電子商務帶動配套產業騰飛
相比改革開放的前30年,2008年后的最近10年,則是創新、變革和引領的10年。尤其是電子商務領域,其成就有目共睹。
國家統計局及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報告》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7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從3.14萬億元增長至29.16萬億元;網上零售規模從0.13萬億元激增至7.18萬億元。也正是從2017年起,我國一舉躍升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大國。
在王強看來,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體現,同時兩者也表現出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他對中國的電商發展給與了這樣的定位和評價:“由于中國的網絡消費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雙創政策的驅動,進一步催生了諸如淘寶、京東及其他多種形式的零售新物種,支付寶、微信支付更是讓中國提前邁入‘無現金’社會,成為了電商和移動互聯背景下的流通技術、商業模式變革與創新的引領者。”
他指出,中國目前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互聯網上網人口數量,2017年達到7.72億人,互聯網寬帶接入戶數2016年將近3億戶,受此推動,中國的網上零售和快遞物流發展迅猛。他進一步以阿里巴巴“雙11”的表現舉例來說,在十一五末期(2010年),當時淘寶“雙11”的成交額為9.36億元,但在8年過后,今年的天貓“雙11”成交額已經超過2135億元。而不僅是天貓,還包括京東、蘇寧、當當、唯品會、1號店等為代表的眾多電商企業也都在迅速發展,成為了我國商貿流通和零售業創新的增長極。
此外,不僅是企業在銷售業績方面的表現,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樣帶動了快遞業、物流設備和技術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全國快遞業務量在過去五年間保持了年均47.77%的高速增長,2017年達到400.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36.26%,達到4957億元。就快遞業而言,王強表示,十一五末期,國家郵政局統計的快遞業務量約在36.7億件,當時的履約成本大概是24.57元/件。但到了十二五末期(2015年),我國的快遞業務量達到206.7億件,履約成本則下降到了13.41元/件,2017年進一步降低至12.37元/件,成本的下降又相應推動快遞業務愈發普及,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電子商務給快遞業帶來的利好,不僅在于業務量的提升,同時也促進了快遞業的效率提升。
而在物流設備和技術應用方面,王強進一步表示,包括近年來企業投入研發的無人車、無人機、無人配送中心,雖然不是我國原創的技術,但是國內企業在應用中,卻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道路。此外,如GPS、RFID、無人零售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對于我國的商貿流通業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當前市場對于無人零售、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探索,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次次帶動了我國商貿流通業基礎設施和技術的升級。可以說,在這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十年時間中,特別是我國的物流技術裝備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且保持穩定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一流物流裝備和物流技術的競賽場。”王強表示。
當然,看得到既往的成就,也需要不斷去尋求未來的方向。正值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站在新的起點,未來的電子商務行業又將承擔哪些新的使命?對此,王強認為,結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瞻望商業發展的未來,也要從這兩個關鍵詞“不平衡不充分”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來出發。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其實也可以看到,目前業內諸多關于消費分層、購買力外流、城鄉市場分割、消費升級降級的爭論,反映的都是以商品和商業服務供給結構問題為核心的消費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及美好生活的消費需求沒有很好滿足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王強表示,從商業流通發展和優化的角度來說,未來電子商務的發展還是需要通過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優化各階層、各區域、國內外商品供給結構,以及城鄉商業結構等。而從消費的角度來說,需要兼顧供給側和需求側,通過移動互聯網商務的創新,推廣消費升級的新技術和新模式,找到能夠滿足消費者消費升級需求的方式。
此外,王強還提出,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也離不開監測調控機制、商法體系的完善和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諸如市場監測、數據挖掘、數據共享、公開性等工作上,還需要監管部門和社會企業能夠更緊密的互動,這樣大數據的采集機制才會更完善,而收集到大數據也才能真正在共享中實現價值和增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