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7 21:28:01
上周,成都密集召開4場新聞發布會,一連4天,風雨無阻,23個市級部門悉數到場,全方位介紹成都的戰略謀劃和重大部署。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趙橋
日前,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召開,在四川區域發展歷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干”。 隨后,在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以下簡稱全會)上,兩個引領成都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重磅亮相:全會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和《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安排部署“三大改革攻堅計劃”。
緊接著,上周成都密集召開4場新聞發布會,一連4天,風雨無阻,23個市級部門悉數到場,全方位介紹成都的戰略謀劃和重大部署。
面對區域發展新格局,成都如何擔當“主干”責任?面對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成都又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只爭朝夕,久久為功。一座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都市,已清晰可見。
成都桂溪生態公園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4天的發布會上,“攻堅”成為毫無懸念的主題詞。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1.5萬字的發布詞,“攻堅”共出現55次。
“攻堅”這個詞,總是與“改革”相伴,唯有深入推進改革,才能啃掉那塊最硬的骨頭。圍繞改革攻堅的三個方面——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建設、高效能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成都分別出臺三大《攻堅計劃》,這意味著每一項體系建設都到了時間緊、任務重的關鍵時刻。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在發布會現場直接將其比喻為“戰斗”。
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時間表上寫著:到2020年,公園城市特點要初步顯現。公園城市不是“公園”+“城市”,而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是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都市,更是新時代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如何向公園城市邁進?不僅僅經濟與產業要提質增效,社會與民生也需要高品質、高效能地改變,前者已非易事,后者同樣不可等閑。
成都早已入圍“萬億俱樂部”,經濟要提質增效,得向創新、向高端、向開放要空間。《成都市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明確提出將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并進一步謀劃了“5+5+1”的產業細分領域。在這些重點產業領域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作為三大“拳頭產業”,向“萬億級產業”沖擊。
另一方面則是成都2017年管理人口已超過2000萬,從人口上達到現代意義上超大城市的標尺。與“超大城市”相伴的往往是房價高、學位少、看病難、易堵車、水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社情民情的復雜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風險挑戰的多樣性,對城市治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成都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王德運說。
4場發布會上,再提“對標”,不僅僅是“補短板”這么簡單,成都有了新的歷史坐標。
在四川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成都擔當關鍵的“主干”責任,形成全省經濟增長“發動機”和“穩定器”;在四川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下,成都是“四向拓展”的起點,又是“全域開放”的支點,需要持續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成都的對標管理,一個在“謀”,以標桿為鏡;一個在“干”,著力于實處,層次更加豐富。
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創造高品質生活,成都提出了3個對標:在公共服務上,對標國內一線城市補短板強保障;在城市功能上,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優布局強功能;在文體旅商上,對標世界城市提品質強質量。
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高效能社會,成都同樣高標準對標:認真學習借鑒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營商環境改革的先進經驗;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創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成都以國際視野,將自己置身全球坐標,謀劃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對標建設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標創造高品質生活,對標打造高效能社會,成都希望開創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建設新路徑。
從全球城市發展來看,無論是花園城市新加坡,還是生態之城倫敦,生態宜居不僅是民生福祉,更成為享譽全球的“城市名片”。從這一點上來講,成都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定位,不僅結合了自身優勢特色,更顯現出對標世界頂級城市的眼光。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最終要依靠真抓實干。
4天下來,成都23個市級部門主要負責人坐鎮發布會,涉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行動計劃、行動項目接連拋出,“旨在將各項措施項目化、具體化、動作化,力求攻堅行動早日出成果、見成效”。
“為實現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成都計劃實施171個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總投資15072億元。”楊羽介紹,2018年至2020年,三年將分別完成投資2169億元、3223億元和2722億元。
未來三年,成都市計劃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05萬套,未來五年計劃籌集建設184萬套;在城市更新中將實施“留改建”模式,多留少拆、多改少建,加強歷史建筑保護,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未來三年,全市實施棚戶區改造3萬戶、老舊院落改造900戶。”這是成都市房管局副局長趙江明給出的實施細則。
到2020年,成都將新開工建設公辦幼兒園279所、小學171所、中學90所,新增學位28萬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以上,創建120所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到2020年教育國際化實現度達到85%。這是教育領域的行動計劃。
繼續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把單個事項“最多跑一次”升級為“‘一個主題’最多跑一次”。“例如開辦企業、二手房交易等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主題’。”成都市大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仕品說,今年底成都將實現30個主題“一次辦”,2019年底實現100個主題“一次辦”。
美好愿景不流于空談,當它們分解成項目出現在“臺賬表”上,一座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奮斗中崛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