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5 20:47:51
4月25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互聯網保險的風險提示》,提示保險消費者在購買互聯網保險時謹防“吸睛”產品暗藏誤導,在線平臺暗藏“搭售”、“高息”產品暗藏騙局等行為,認真閱讀條款,謹防上當受騙。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畢陸名
近年來,互聯網保險因其購買便捷、產品豐富等特點,給保險消費者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存在風險隱患。
4月25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互聯網保險的風險提示》,提示保險消費者在購買互聯網保險時謹防“吸睛”產品暗藏誤導,在線平臺暗藏“搭售”、“高息”產品暗藏騙局等行為,認真閱讀條款,謹防上當受騙。
針對上述這些互聯網保險產品中存在的風險,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線上投保方便快捷,但是用戶在選擇的時候還是要多一些耐心,仔細閱讀投保須知和保險條款,了解產品的基本信息,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險產品。
在銀保監會的風險提示中,對上述提到的三大風險也給出了詳細解釋。
具體而言,“吸睛”產品暗藏誤導方面,有的保險機構為片面追求關注度和銷售量,推出所謂的“吸睛”產品,存在宣傳內容不規范、網頁所載格式條款的內容不一致或顯示不全、未明確說明免責條款等問題,涉嫌誤導消費者;在線平臺暗藏“搭售”方面,某些在線平臺在其票務、酒店預定頁面通過默認勾選的方式銷售一些保險產品,未明確列明承保主體或代理銷售主體,未完整披露保險產品條款等相關重要信息,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權益。
而“高息”產品暗藏騙局則主要是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平臺虛構保險產品或保險項目,或承諾高額回報引誘消費者出資,或冒用保險機構名義偽造保單,往往涉嫌非法集資,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上述三種情況在互聯網保險的銷售中都有存在,也有很多保險銷售平臺因此受罰。
以在線平臺暗藏“搭售”為例,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做過調查,發現多數OTA平臺兼賣保險的策略是,在旅客不主動選擇的情況下,平臺已勾選了相關的保險選項:如馬蜂窩自由行、同程旅游APP的機票,途牛旅行、去哪兒網旅行APP的火車票均有兼賣保險的情形。此外,驢媽媽旅游APP的火車票、機票都兼賣保險。
針對部分互聯網保險存在的問題,監管部門依法采取監管措施。今年初,海南保監局也對某航空銷售公司下發了一份處罰決定書,稱“我局隨機抽取了已成交的51份保單的銷售錄音,發現存在未告知投保人保險可自愿購買以及保險產品所屬保險公司、保險責任、責任免除等問題。”海南保監局還表示,調查組隨機抽查的銷售錄音中違規保單占比達到100%,違法行為具有普遍性,且投訴人多次投訴,情節較為嚴重。最終,該銷售公司被處以25萬元罰款。
雖然,這些行為在監管層的嚴抓狠打下有所大改善,但從監管層此次的風險提示來看,這些行為依然存在,并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傷害。
對此,銀保監會對保險消費者發出提示,提醒消費者購買互聯網保險時,應留意認真閱讀條款、防止誤導宣傳,并評估需求合理選擇產品,切勿受高息誘惑。
“伴隨互聯網保險行業的興起,類似的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有很多,用戶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慎重,通過有互聯網保險銷售資質的平臺購買,正規的購買渠道,才能讓用戶得到有效的保障。”開心保保險網董事長李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慎重購買保險除看平臺外,還要詳細閱讀條款、深入了解產品,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購買保險,作為消費者,我們都不能僅僅只關注保額,而忽視了保險條款。
同時,李杰還表示,消費者還要注意投保地域限制。雖然互聯網無界限,但通過互聯網銷售的保險產品有的可能會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消費者在互聯網上購買保險產品時,要了解此款產品有沒有因地域而影響到投保和保額限制,充分了解這些信息能有效避免日后一旦發生理賠而帶來的影響。
此外,新一站保險網總經理國婷麗建議,消費者在互聯網上購買保險產品的時候,如果遇到不太明白的條款或者產品時,要多通過網絡在線或者電話的方式向客服咨詢,這些咨詢都可以作為未來保障自己權益的一個依據。
此外,在采訪過程中,業內人士表示,中介平臺也在不斷改善這方面的服務,比如提出在線產品標準化透明化的概念,即結合互聯網保險的推廣方式,通過頁面提示、在線客戶告知書等方式,提醒保障責任,盡如實告知義務,讓用戶明明白白消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