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1 21:59:58
直播答題突然成為中文互聯網的新風口。不要以為這是一次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創新大爆發,因為它實際上還是一次模式的復制。眾多中國直播答題產品模仿和抄襲的,正是在美國爆紅的直播答題應用HQ。而HQ一波三折的創業故事極其耐人尋味。
每經編輯|杜晨
圖片來源:攝圖網
杜晨
僅僅是2017年年底到2018新年的短短兩周時間里,中文互聯網上就有超過6款直播答題產品出現。360、微博、映客、節操精選等特質迥異的科技公司相繼入場,引發王思聰、騰訊等投資方的瘋狂追捧。一時間,直播答題突然成為中文互聯網的新風口。
不要以為這是一次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創新大爆發,因為它實際上還是一次全民大躍進式的“copy to china”(復制到中國)。眾多中國直播答題產品模仿和抄襲的,正是在美國爆紅的直播答題應用HQ。而HQ一波三折的創業故事極其耐人尋味——
創始人的成功經驗和對視頻創業的瘋狂迷信,一度讓公司陷入財務危機。但當靈感突然降臨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創造了繼Snapchat之后的下一個現象級產品。
故事要從2012年說起。當年6月,魯斯·尤蘇波夫、科林·克洛爾和多姆·霍夫曼三人創辦了一家名叫Vine的公司。
Vine做的是短視頻,對標Instagram,除了不能發靜態照片,其他跟Instagram沒什么區別。
公司創立僅3個多月之后,Vine就被Twitter收購,3個聯合創始人也隨之加入了Twitter公司。Vine仍是獨立的產品,但跟母公司整合得更好了,成為Twitter視頻存放、播放和分享的官方平臺。
Vine上面誕生了不少被稱為“Viner”的網紅,產品月活用戶一度達到兩億,雖然還是打不過Instagram,得益于對搞笑短視頻的專注,發展倒也還算順風順水。至于Vine的三個創始人,剛被招來時Twitter也許諾給他們榮華富貴,讓他們相信,自己的產品在大平臺上一定會活得很健康。
3年后,Twitter陷入用戶增長和留存危機。時逢視頻創業大火,按照比較正常的硅谷創業者思維,此時Twitter應考慮勇敢轉型,就算不轉,也該留著Vine。然而,Twitter選擇了讓Vine退役。
尤蘇波夫和克洛爾很快就辦了離職手續,離開了Twitter再度創業,并于2016年10月推出了一款直播應用,名叫Hype。
Hype的思路其實還挺有意思,但問題是晚了。中國的千團大戰、叫車大戰能打3年,而美國的直播大戰只打了不到一年,連手機直播鼻祖Meerkat都沒能挺得過來。不甘心失敗的兩人又做了一個應用,名叫Bounce——美國版抖音,結果沒打過在美國更早問市的Musical.ly。
在短視頻領域的3次對標式創業均以失敗告終,再頭硬的人,這時候也有點懵了。Vine在被關掉前的成功,就真的不能復制了么?尤蘇波夫和克洛爾表示不服。兩人開始思考:如果有一樣東西足夠經典,所有人都知道、能輕易上手,還可以跟視頻發生關系,它應該是什么呢?
尤蘇波夫靈光一閃,想到了搶答。
就像《幸運52》和李詠在中國家喻戶曉一樣,競答節目在國外也是為數不多的極受歡迎的電視娛樂節目之一,而且其中的王牌節目甚至一直持續到今天。
尤蘇波夫的靈感并非一個不切實際的瘋狂想法,電視搶答并不是專屬于節目上參賽者的游戲,廣大觀眾老百姓們在20年前就可以通過電話參加到競猜當中。而在當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做視頻直播答題絕對是有群眾基礎的。
和一般的創業項目“萬事俱備只差程序員”不同,尤蘇波夫和克洛爾的開發經驗已經非常豐富了。他們的問題是在錢上。視頻創業帶寬成本高,直播更是視頻創業里燒錢最瘋狂的方向。于是他們找到了光速創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2017年6月,新項目獲得立項;到了10月,盡管還帶著各式各樣的bug,尤蘇波夫和克洛爾第四次創業的新產品HQ正式上線了。
剛開始的時候,HQ一期答題的獎金數非常低,只有100美元。好在題目也很簡單,所以在頭幾波冠軍拿到獎金、一傳十十傳百之后,用戶蜂擁而至。每一期的參賽者,從幾十人很快上升到上百人,又在一個月的時間里破千、破萬。2018年新年這幾天,在線人數紀錄突破50萬人,100萬在線似乎不是夢。
用戶數上來了,題目有的越來越難,獎金也很快從100美元上升到了目前的1萬美元一期。有時候,幾百人能分到幾十上百美元,有時候一兩個人吞掉了整筆獎金。HQ就這么不斷燒著錢,燒上了iOS美區問答類第一名。
它并不急著賺錢。尤蘇波夫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讓用戶付費參賽。一方面,硅谷的慣例是初創公司/產品不需要在4年之內考慮盈利,更別提這種紅得發紫的產品;另一方面,HQ的burn rate(現金燃燒率)很穩定,而風投卻已經接踵而至——帶著投資條款清單前來的投資經理擠破了門,一些基金甚至準備好了直接打款。
為了能拿到半點股權,投資人甘愿幫HQ免費出一年、兩年甚至5年的足額獎金。
截至上周,HQ沒有新的融資信息出來。雖然已經上線3個月且各種bug仍然經常出現,但這并不妨礙HQ成為2012年爆紅的Snapchat之后創投圈苦苦等待的那個現象級產品。與此同時,它的兩位創始人尤蘇波夫和克洛爾也成為目前硅谷創業者里最受追捧的當紅炸子雞……
而在HQ的主線故事之外,直播答題很快順理成章地成為中文互聯網的新風口,并引發身份特質完全不同的科技公司和投資人的一致瘋狂追捧:
節操精選在王思聰的支持下做了沖頂大會;在360的周鴻祎親自監督下,花椒直播做了百萬贏家;今日頭條旗下的西瓜視頻推出了百萬英雄;直播公司映客做了一款芝士超人;就連陌陌這個從社交起家的公司,也濃眉大眼地背叛了直播,準備好上線自家的直播答題了。
這一切基本都發生在12月里,更具體一點來說,發生在12月的最后兩個星期里。HQ的開發已經夠快了,架不住中國的這幾個模仿者執行力驚人——組個團隊一天就能出原型,3天就可以把最小可行產品弄上線。接著就是砸錢砸流量。
從上周開始,有幾家平臺都開始對外散播“已拿到上億廣告費支持”的信息了,一個個比HQ都著急。
與其說真心做直播答題。目前砸錢最多的這幾大平臺倒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對于花椒、陌陌、一直播和映客,做直播答題的背后是娛樂直播涼了,不如趁早轉型;而今日頭條呢,一期里面提西瓜視頻和抖音能提十幾次,明顯是借答題給自己生態里的產品帶量。
總的來說,中國的直播答題,跟十年前的微博客社交,后來的團購、打車、圖片社交、直播等領域一樣,依舊是哪個美國產品在海外爆紅,被中國的模仿者盯上,瘋狂抄襲、制造風口的俗套故事。只是這次做得更快,姿勢也未免太……那個啥了。不知道尤蘇波夫和克洛爾有一天來到中國,看到這么多直播答題,又該作何感想呢?
(作者為財經、科技專欄作家,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硅星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