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4 16:39:51
每經編輯|王曉波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劉玲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醫藥資本論壇”于24日下午在成都舉行。鳳凰投資創始合伙人傅秋實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生物藥的中國機會”。
傅秋實提到,2017年我國在全球生物制藥競爭力排名中位列20名,BCI(Biopharmaceutical Competitiveness & Investment,即生物制藥行業競爭力及投資環境指標)得分58分。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地位如何?以抗體藥為例,中國生物藥市場仍落后國際市場;截至2017年4月,全球在研的生物藥臨床研究2794項,中國占比11%,美國領先,占據51%。
雖然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比較晚,但預計我國在2015年~2020年的生物制藥市場平均增長率為18%,高于全球12%的增長率。國外藥企已經開始從中國生物藥公司引進項目,我國在人才、資本和政策方面給予了生物制藥高度的支持。
他還表示,國內生物藥在抗體和細胞治療方面有細分機會。而我國抗體產業具備爆發潛力的基礎是單抗市場需求廣闊,且大規模生產已經發力,最后還有醫保政策的支持。此外,我國創新藥企業的融資特點是:業務增長速度快的融資大、時效快;而營收水平弱、盈利周期長、固定資產低的則融資難。因此,我國需要合理健全的資本市場分級平臺,這才滿足我國創新藥企對融資的需求。
傅秋實還提到,未來5年中國生物藥市場有兩個關鍵詞:國際化+創新/仿創;“走出去”+“拿進來”。從生物藥企在海外資本市場表現看,2016年至今,國內生物藥企在納斯達克IPO數量為5家,2018年會有更多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國內生物醫藥公司,期待我國未來更合理健全的直接融資渠道+靈活務實的監管與政策體系。
鳳凰投資創始合伙人傅秋實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每經記者 攝)
以下為鳳凰投資創始合伙人傅秋實在論壇現場的演講全文:
首先感謝每日經濟新聞的邀請,今天有機會跟大家進行分享。我來自鳳凰投資,很多人會問鳳凰投資跟那個鳳凰有沒有關系,很明確地說沒有關系。我們這個鳳凰是一個“耳熟不能詳”的生物機構,我們覆蓋中美兩地的一些創新的企業。
這張圖來自今年上半年,整個生物藥行業同仁刷屏瘋狂轉載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發了之后,行業里面大部分同仁都相當興奮。題目就是說中國的生物藥產業已經開始為全球的創新藥提供彈藥了,而且在最下面一行很明確寫道,有部分藥品已經成為全國首仿藥。
那么,到底中國生物藥的現狀和位置是怎樣的?從這張圖很明顯看到,中國對應的位置并不樂觀。2017年10月,今年剛剛發布的一個報告,報告的出品人是全球在做生物藥研究很權威的一個咨詢公司,他們每年都會對全球的生物醫藥行業做一個評比,今年中國的排名繼續在20名,總共列了30個國家和地區。排在前面的,我只列到了第5位,第6到第10還有亞洲的一些國家,一個是韓國,一個是日本。
至少我看到這個數據之后,我最難以相信的是,居然新加坡排在了最前面。令人意外的是,馬來西亞也排在了我們的前面。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在全球范圍內,我們生物醫藥行業的實力如何。從這張圖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全球到現在為止,單抗在生物醫藥里面占了三分之一的細分市場,全球范圍有79個抗體藥,中國只有23個,其中只有10個是國產的,13個是進口的。很明顯,這和我們現在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第二,2016年至今,全球范圍內批準了14個抗體藥,只有一個進入了中國,還是進口藥。
最后一個數據是2016年的銷售額,全球范圍內單抗藥的銷售額是960億美元,中國只有14億美元,零頭都不到。如果拿銷售額的指標來衡量,我們和全球的水平至少差了17年。
再看全球在研的生物醫藥的臨床研究情況,2014年4月份,美國遙遙領先,中國比較樂觀,排在第二位,但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生物醫藥這個行業在中國的底子比較薄,起步比較晚,還好我們有一系列的創新要素。在過去的3到5年,尤其是2015年之后,有很大的一個提升和改善。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從國家政策、人才還有資本的角度來講。
任何一個行業,當他遇到一個高速增長的時候,政策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從2016年到2017年,這個行業出臺了很多鼓勵以及創新性的政策。2016年的MAH制度,所有權和生產分開了,就是給企業松綁,這也是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操作模式。第二,我們在今年加入了ICH,它是全球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就是歐、美、日,他們成立的一個監管臨床的體系,我們終于加入了,就好比當年加入WTO。
2017年出了器械審批的一些創新政策,包括2017年,我們國產的創新藥已經進入了醫保目錄,這是非常積極的推進政策。
從人才的角度來講,不論是尖端還是基礎人才,過去這幾年,都有大量的人才回歸,補充或者是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中組部一直在推千人計劃,到目前有幾千人都是高端人才,他們回國之后帶領(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各地還有海外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
基礎人才很重要,他們是高級的藍領工人,他們需要有非常好的職業培訓。隨著海歸人員以及國內大量的高校畢業生進入市場,對此帶來了一些支持。
尤其我要講的第二點就是MNC,全球大的制藥企業的高管,這是現在比較新的趨勢,他們有很好的國際的理念,有著國際的高度,而且很多人有自己的技術。在過去的兩年左右,他們很多開始自己創業。直接導致了這個行業,我覺得有一個很高端的領頭人在帶動行業往前走。
資本是同樣的,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社會資本,都在積極涌入這個行業,而且增長的速度非常快。
我要強調的是最后一點,從2016年開始,行業內或者是投資人大家都注意到了一點,大量的生物制藥企業融資額過億,動輒就是很多億的人民幣。以前難以想象,因為做投資這么多年,5年前、10年前,一個藥企能夠融到七八千萬已經很多了,現在幾億美元都是很正常的,也就說明這個行業的蓬勃發展跟資本助力的時代已經到來。
看了華爾街日報2017年的數據,他們算了2015年到2020年,全國生物醫藥市場的發展速度,中國遙遙領先。全球的平均速度是12%,中國已經達到了18%,終于在數字上超過了美國、歐洲、日本。
這個數據是過去將近10年左右,我們國家抗體藥企業數以及申報抗體的數量也在以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增長。
因為大量的資金融入,大量的高端人才的帶領作用,所以我們看到,其實就是過去兩年,有很多的國外藥企,開始從中國的生物醫藥公司引進項目。2015年的時候,默沙東從在廣東的一個康方生物醫藥收了一個產品,2億美元的總額。今年,Celgene從BeiGene收購了一種藥,花了14億美元。
生物醫藥產業,因為中國起步比較晚,所以底子比較薄,還好我們得到了各個方面的支持,包括國家政策,人才引入、資本的推動。我們會看到很多新興的機會開始在中國涌現。
接下來從投資人的角度講一講,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物醫藥的細分機會在哪里。第一個就是抗體藥,第二個是細胞治療。
這是全球抗體藥的發展歷程。從一開始到產業化,經歷了大概50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之前的30年左右,主要是在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發。那在接下來,基本上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單抗藥開始推出。
藍色的數字代表每一款藥物每年的銷售額,基本都是在七八十億美元。最大的藥物是治療類風濕的藥物,一年的銷售額接近170億美元。從2017年之后,這上面有寫到,會有新一波的產品出來,就是雙特抗。
中國的抗體產業為什么有信心,為什么有很強的投資價值?看一下單抗的市場,在中國的應用是相當廣泛的,有了一個使用的基礎,接著再往下推就很容易。
從中間的數字可以看到,這只是列舉了一部分,國內很多的生物醫藥企業,他們的規模是很大的,國內是不是有過剩的情況存在?對于生物醫藥的生產規模,(我認為)目前沒有過剩,因為考慮到中國未來巨大的市場需求。
好的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生產基礎已經有了,還有很強力的醫保政策的支持,所以未來會有一個很強的爆發。國內現在的抗體藥總共23個,10個是國產的,大概也就是這三個現在銷售得不錯,其他的13個都是進口藥。
展望未來5到10年,我相信中國的抗體藥市場在某些細分領域會引領全球,因為它有很強的基礎。比如說特殊的一些位置,比如說抗體的偶聯藥物,雙特異性抗體,駱駝抗體等領域,中國都有很強的產業化的基礎。還有生物類似藥方面,中國也有很大的產業基礎。
剛才講了抗體,再講一下細胞治療。細胞治療跟抗體比的話,其實它的發展歷程非常短。真正第一款以藥品形式上市的細胞治療產品是在2009年。這里列出的各種產品,基本是在2017年之前,大概是8款干細胞產品推向市場。這里面沒有任何一款來自中國,雖然在中國的消費干細胞領域里面,有很多的消費,但是其實真正的藥是沒有的。
從2017年開始,在免疫細胞的治療領域開始有了一些創新。這就是免疫細胞治療里面我們最自豪的兩款新藥,2017年8月的時候第一款,10月出了第二款,完全是以免疫細胞的改造來治療癌癥,這是創新的技術。
整個行業現在轉化的速度非常快。有什么新的東西呢?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張圖,這是國際上的幾個比較領先的企業。
可不可以通過非本人的細胞來源進行治療?我們現在對實體瘤的治療還沒有很好的產品和平臺,但是我們有免疫因子風暴。美國有一家公司,通過自己的專利技術叫做ARTEMIS,解決了這個問題,也有很好的效果。很幸運的是,這是我投資的一家公司,在過去的3年當中,看到了這個行業的突飛猛進跟技術迭代。
同時國內我剛才講到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雖然發展的歷史并不長,但是在中國有一系列公司做得非常好了。雖然在技術創新領域,技術創新層面他們做得還沒有那么完美,但是他們在臨床應用這個層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甚至引領全球。用了特殊的抗體,腫瘤免疫的特殊處理,還有其他的公司。未來我覺得這三個方向,是整個行業需要解決的,我相信中國會有這個實力去把這些問題解決。
第三部分是創新藥企業的融資特點。創新藥需要大量的資金,這類企業的特點就是他的業務增長特別快,起來之后發展非常的快。它的資金需求量很大,對應我剛才講的,大量這樣的公司都是按照幾個億的規模來融資的。
還有就是它的時效性強,往前推進的過程當中,它不斷檔,只要一斷檔,新的技術就可能把你迭代了,所以它是非常需要大量資金的。不過,它也有另外幾個方面的特點,它的營收非常弱,甚至沒有;它的盈利周期非常長;它的固定資產很低,基本就是一些實驗室,還有一些個人腦子里面的知識儲備。
按照傳統的融資理念來講,這類企業的融資是非常困難的。我跟這類企業打交道之后,覺得它們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這張圖。
創新企業的生態系統或者是生態鏈,這是一個森林,下面的小草、小的灌木是真正的創新層。雖然它比較小眾,體量比較小,但卻是大量技術創新的發源地。
當這些低層次的,下面的這些小草(圖示)吸收了陽光之后,會往上面長,就變成了成長型的企業,再往上長就是成熟型的企業。
整個過程中,陽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陽光是資金的話,這類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如果沒有一個合理、完善的資本市場的分級平臺,我們會發現陽光只會照到最上層的大的樹冠(成熟企業),都被它們吸收了,中下層完全吸收不到。
我想說的是,在過去十年左右,中國最需要解決的就是資本市場的分層問題,讓資金的陽光普照到最底層,這樣才有利于創新。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未來5年,對中國生物醫藥市場我們是相當看好的,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國際化,一個是創新跟仿創。
特別要強調的是仿創,因為一步創新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先從仿創做起。如果以后有機會我們再聊,日本市場就是通過仿創的模式逐步做起來的。全球有很多的創新藥,日本并不是把所有的創新藥都帶進自己的市場,他也是通過仿創來實現。
這兩個關鍵詞迎合了“健康中國2030”的兩個主題,一個是走出去,一個是拿進來。
其實我們看到過去兩年左右,大量的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到境外去上市,每次消息一出來就歡欣鼓舞,資金問題解決了,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公司的大量的臨床數據都是在中國做的,為什么在國外去上市,因為我們沒有健全的資本市場,他們融不到錢。
據不完全統計,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國內生物醫藥公司市值大概已經超過了2000億。如果把這些公司拿到中國,會有多么蓬勃的市場。這個行業我們已經有了人才,有了政策,有了產業機制,我們最缺的其實就是兩點,一個是需要一個合理、健全的直接融資渠道。第二,我們需要靈活務實的監管政策體系,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