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4 12:02:41
今天,“2017 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在成都舉行,作為與會嘉賓、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的專訪。他在訪談中表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資本金融,這樣有利于引導資金為實體經濟服務。此外,在提到中國制造時,劉紀鵬還特別指出,做好傳統行業與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的對接,中國制造將大有可為。
每經編輯|王硯丹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在2017 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現場演講
每經記者 王硯丹
11月2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 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在成都舉行。
作為“企業股改第一人”、國內首提“資本金融”概念第一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會后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劉紀鵬表示,要大力發展資本金融,資本金融是強國之路。大力發展資本金融,有利于為實體經濟服務,避免脫實向虛。
NBD:您曾經參與過中國資本市場的早期建設。目前我們處于經濟轉型的大浪潮中。請問您認為怎樣引導資本市場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避免脫實向虛?
劉紀鵬:現在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沒有解決。實際上,正確認識金融和現代經濟的關系非常重要。
第一點,要大力發展民營、縣域的股份制銀行,為當地中小企業服務,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傳遞出的一個精神。
現在規模較大的銀行,即使包括100多家城商行在內,加起來總共也不到200家,其余很多都是農村合作社之類。所以,今后要著重發展民營銀行,這有利于打破現有貨幣金融壟斷。
第二點,需要振興資本金融。
說到資本金融,我就想起現代投行,或者證券、信托、金融租賃等非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為企業融投資的模式。更高一個層次,是多層次資本市場,或者多元化的資本金融產品。這樣的金融融資體系,恰恰體現了十九大報告中講的金融為實體服務、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資本金融中,地方的四板市場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就拿成都來說吧。這次會議在成都召開,也讓我回憶起了很多往事。成都第一批上市公司之一的蜀都大廈,曾經在STAQ掛牌,后來我參與了它的A股上市,之后我又在成都當了8年市政府顧問。成都是很有金融意識的地方,有后來全國聞名的紅廟子(市場)。
以史論今,新時代來臨,多層次資本市場具有重大戰略導向的意義。包括成都在內,各地均應把握這樣的時代脈絡,大力發展金融市場。
歸根到底,要引導資本市場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避免脫實向虛,需要一方面大力發展民營銀行,使得資金來源社會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四板、區域性的產權市場,并找到四板和三板銜接的方式和橋梁。
NBD: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引導,中國企業正在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您認為,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路上,需要注意什么?
劉紀鵬:一方面,要民營和國營一起出去,另一方面要瞄準基礎設施?;A設施不僅是指路、橋,更重要的是金融系統?,F在的“一帶一路”沿線,除西歐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金融基礎普遍薄弱,若是能在修路修橋“走出去”的同時,通過混合所有制在當地建立金融交易所,這樣的意義一點也不比單純基礎建設走出去小。
NBD: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公司近兩年漸成風潮。您認為,內地企業出海收購,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和克服?
劉紀鵬:一般而言,資本走出去的方式之一就是并購。但是其中必須注意選擇時間,以及資產質量,特別是金融機構尤其如此。
對制造業而言,并購有助于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另外,在“一帶一路”的合作方面也有很多發展機會,如希臘、土耳其的港口等。但無論是并購還是新建,這些都要注意和當地政府的溝通、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要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還要特別關注當地的法律等因素。投資模式上,最好不要單干,要注意和當地的合作,在遵守法律規范的條件下共享收益、共擔風險。我想這些就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注意的一些要點。
NBD:在新的時代,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您認為,哪些新興產業值得重點關注?而傳統行業,是否還有發展空間?這些傳統行業公司在新技術的崛起中,要想生存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劉紀鵬: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沒有人工智能,沒有高科技,是很難想象的。而我們經過了近40年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和高科技結合進入爆發期,如高鐵、大飛機制造等,中國在這些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現在的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也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無論是“工業4.0”也好,制造業2025也罷,核心內容就是互聯網加人工智能。傳統行業只有和新技術(如機器人、無人機等)相結合,才能找到突破口。
舉個例子,水泥、玻璃等“傻大黑粗”的行業,看起來是夕陽產業,但我們的建設卻離不開它們。我們現在的新技術在許多領域有了新的突破,并在國外獲得認可。比如玻璃,現在有一種薄如紙的玻璃,我們這么好的產品拿到國外一些地方去,當地政府看了立即就批準生產線,因為這里面既包含了中國合作的真誠,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中國在傳統制造業和高科技對接中的巨大成果??偠灾瑐鹘y行業如果和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對接,今后將大有可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