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7 22:57:57
每經編輯|周子勛
周子勛
近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公開發布《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辦法》對區域性股權市場的運營機構、證券發行及轉讓、賬戶管理和登記結算、中介服務、市場監管及自律等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
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此次《辦法》最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私募證券發行和轉讓業務更加重視。《辦法》明確,除區域性股權市場外,地方其他各類交易場所均不得組織證券發行和轉讓活動,且對認購和受讓私募證券的合格投資者定義和要求也作了進一步細化,并明確適用穿透原則。
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是區別于滬深證券交易所、新三板市場之外的資本市場板塊,在業界俗稱四板市場。滬深證券交易所和新三板是上市企業的融資平臺,而在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融資的都是非上市企業,且以中小企業居多。當前,我國正致力于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力爭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其中就包括區域性股權市場。
近年來,隨著國家鼓勵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區域性市場紛紛興起。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40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個別省份設立2家以上區域性股權市場,截至2016年10月底,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1.41萬家,累計為企業實現融資超過6600億元。
不過,盡管宏觀政策環境鼓勵地方創新,但由于在建設過程中行政主導較多,難免出現供給遠超實體經濟需求、同質化競爭嚴重甚至惡性競爭的情況,不少市場靠地方政府補貼或強制掛牌政策維持運營。正是由于缺乏直接政策依據,業務創新往往難以落地,致使區域性市場面臨著產品創新不足和交投清淡等發展困境,拖累商業模式難以形成。
總結各方看法,區域性市場發展緩慢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一是區域性市場成立時間較短,投資人尚難以建立起對其產品的信心;二是掛牌企業交易、融資的數據積累時間太短、覆蓋面太窄,對企業產品的風險難以定價;三是不少銀行、券商、保險等機構資金不能投資非交易所掛牌的非標產品,由此導致區域性市場尋找資金更為困難的局面。
日前,證監會在進一步清理整頓地方交易所時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一些交易所公然違反規定,開展連續集中競價交易,誘導大量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參與投資。此外,部分地區盲目重復批設交易場所導致過多過濫,少數省市搶跑設立票據交易場所,部分股權交易場所違規上線私募債產生兌付風險。
對此,證監會傳達了一個信息:對市場亂象不姑息、零容忍,“鐵腕治市”不是一句空話。自2016年9月以來,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頻繁走訪多家區域股權交易中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承諾解決四板市場所遇到的困難。市場普遍預計,此次監管部門的實地調研將有助于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推進,為四板的監管方向明確定調。
在某種意義上說,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發展不僅需要發揮地方積極性,也需要資本市場的政策配套,而不能簡單視為私募股權交易中心。因此,植入各種政策和金融要素并積極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的作用,業已成為區域性股權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可以說,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市場服務功能的完善而非短期盈利,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建設,規范信息披露和監管制度建設,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地方政府要立足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予以政策支持和金融立法,通過配套政策和法律環境,為資本中介發揮投融資功能服務,區域性股權市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才有可能建成。
概而言之,未來政策應進一步明確四板市場的私募融資和股權非公開轉讓的市場功能定位,通過加強監管來規范其運作,從而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目前廣大中小微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以及規范運作的問題,通過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提供股權轉讓、私募融資服務為切入點,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改制輔導、管理培訓等綜合服務,待條件成熟后再支持其公開融資,可能是破解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目前全國各區域性股權市場成立時間不長,尚處于摸索時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像功能定位不明確、業務模式不清晰、盲目擴張沖動強,規范發展還需要完善法律體系。如果區域性股權市場能夠在服務中小微企業方面進行創新,將有利于解決目前這些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經濟時報》社評理論部評論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