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2 00:16:2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文多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 CFP圖
每經記者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文多
“人們現在對疾病概念的認識是錯誤的。通過個人定制的藥物革命,在下一個世紀,人類就可能活到200歲。”在2017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上,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演講的這一句話,抓住了現場所有人的注意力,也讓觀眾們對個性定制化的藥物革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這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卻提道:一些大藥物公司甚至并不歡迎這個項目。
個性化藥物將改寫產業格局
2004年時,阿龍·切哈諾沃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因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一種蛋白質降解的重要機理),共同分享了當年諾貝爾化學獎。至今13年過去了,阿龍·切哈諾沃《每日經濟新聞》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在從事對于神經精神和癌癥等疾病的研究。
“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可能是我們的年齡、性別、體重等因素,也可能是我們的飲食結構,以及基因遺傳都是不同的。”阿龍·切哈諾沃表示,因此同樣的疾病使用同樣的方式治療,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他認為,不考慮個體差異用藥,是長期以來存在于醫學界的一個錯誤概念。
具體而言,阿龍·切哈諾沃表示,通過研究發現,兩撥同樣患有乳腺癌的患者,突變基因可能會完全不同,因此使用同一種藥物,“可能有一些患者治愈了,有一些患者卻去世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正因此,切哈諾沃把研發新型DNA藥物看做是未來第三次藥物革命。“第三次藥物革命是靶向的、個性化的藥物,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基因進行定向治療,醫生可以改變行為方式,預防疾病。"他說到。這意味著,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不同病人使用的藥物也是不同的。
“傳統的思路是,我們篩選人類的疾病,再尋找解決的辦法,這確實是個可能的思路。然而,這些疾病種類在篩選后總是不完全足夠的。”阿龍·切哈諾沃提出,因此,為何不從人類本身尋找突破口?通過DNA的研究,通向治療,未來就可以實現真正極致的“對癥下藥”。
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均壽命有了大幅度延長,但與此同時,人類也付出了新的代價——新疾病不斷出現。“人們大約15%的時間都在與疾病作斗爭。”切哈諾沃指出,而進行DNA藥物研發,通過改變基因突變,干涉人類“未來可能發生的病”,壽命在本世紀就能延長20-30年,到了下一個世紀初,“人類活到200歲了也不是沒有可能”。
大公司并不歡迎定制化產品
阿龍·切哈諾沃的想法似乎并不限于空談。據介紹,目前已有建立在阿龍·切哈諾沃研究成果基礎上的藥物問世,并正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進行檢測。除此之外,也有成品藥物已經在市場上流通。
“有一些藥物產品,已經在北京、上海的相關部門通過了資格認證。”阿龍·切哈諾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他的科研成果已經有臨床醫學機構進行研制,主要生產治療老年癡呆等方面的藥物。因為自己從事基礎科學工作,他并沒有去統計過具體的市場數據,但仍然很高興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變成了現實。
推廣個性定制化藥物是好事,不過,阿龍·切哈諾沃發現在實踐中面臨許多現實阻力。他對記者表示,一些大藥物公司實際上并不歡迎他的項目。
“假設現在有100萬人生了病,但是只有1種藥能治這種病,那么生產這種藥的市場就是巨大的。而生產定制化藥物,企業需要研究個體的DNA特性。整個患者的市場人數并沒有增加,而研發成本卻變高了,他們自然就不歡迎。”阿龍·切哈諾沃說道。
此外,研發個性定制化藥物還面臨著一些倫理、道德上的困境。通過基因組的檢驗分析,醫生或研發者就能拿到大量患者的DNA數據。“有這樣一組基因,存在很高的可能性得老年癡呆癥,另一組基因可能存在癌癥因素。如果我們把這樣的信息告訴他的雇主會怎么樣呢?或是告訴他的保險公司,或是告訴他的子女,你們以后會得癌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倫理問題。”
雖推廣面臨阻力,但阿龍·切哈諾沃仍然充滿信心。他對記者表示,現實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從長期看,個性定制化藥品比傳統藥品更利于人類疾病的治療,因此是造福更多人的發明。他將繼續從事研發工作和培養更多的人才,不斷推廣這個項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